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迪庆州产业扶贫:擦亮“高原特色”金字招牌

2018-08-22 09:15:43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肖静芳


\
 
  迪庆州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助民增收。 牛锐摄

\
  德钦县云岭乡红坡村成立合作社,科学发展养蜂产业。
  牛锐摄

\
  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养殖的尼西鸡成为群众致富的“金凤凰”。 
  马永摄
 
  蓝天雪峰,碧草牛羊,造就了迪庆壮美的景观。然而,“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的特殊地貌,也给这里的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困难。长期以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产业存在小、散、弱等弊端。在脱贫攻坚中,迪庆坚持“打高原牌、唱生态戏、走特色路”,抓住“精准施策,提质增效”这个关键,在产业布局中注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无论是高原牧业还是河谷地带种植业,都形成了一定规模。
 
  土鸡变“凤凰”
 
  一只鸡能卖多少钱,30元,50元?在迪庆,有种鸡在京东网上卖到每斤75元左右的价格,这就是在云南乃至全国颇有名气的尼西鸡。
 
  尼西鸡何以身价高?因为它们抬头看的是雪山,低头饮的是甘泉,在高原山野间以牧草、昆虫为食,自由地跳跃飞翔,从而形成了体轻善飞、抗寒耐冷的特点,肉质紧且鲜嫩。
 
  尼西鸡的原产地,就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虽然尼西鸡很早就被列入《中国家禽品种志》,名头颇响,但民间散养不成规模,这一高原特色资源未能充分发掘,形成经济优势。直到近两年,由政府主导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尼西鸡的品牌价值才得以彰显。
 
  走进森吉尼达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尼西鸡养殖基地,只见三三两两的黑色尼西鸡在草丛间觅食。每只鸡都戴着脚环,这是它们的“身份证”。扫码脚环上的二维码,这只鸡在哪里出生、是由谁养的、怎么养的、什么时候打过疫苗、又何时检疫过,一目了然。
 
  “一直到这只鸡被送上餐桌,整个流程都是可控的,这就保证了尼西鸡品质的纯正。”森吉尼达公司副总经理郎杰此仁介绍,过去由于没有养殖规范,尼西鸡产业中存在以假充真的现象,使尼西鸡从“云南三大名鸡”的行列中跌出。如今,通过规范化的养殖、可溯源的管理体系,尼西鸡正在“重振雄风”。
 
  从去年5月起,森吉尼达公司开始向农户发放鸡苗,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防疫工作。短短1年多时间,就有18个合作社、400多户村民参与到尼西鸡的养殖中来,养殖期为6个月,由公司统一回购,供应给城里的餐饮店,同时进行网上销售。
 
  目前,尼西乡养鸡大户的养殖数量达2000只,户均增收7000多元。小小尼西鸡,变身为群众致富的“金凤凰”。
 
  藏香猪,香万里
 
  绿色、生态,是迪庆农产品的优势。近年来,迪庆州集中解决过去产业小、散、弱的不足,通过规范化、规模化、精细化经营,擦亮“高原特色”这个金字招牌。
 
  藏香猪,是藏族农民的传统家畜。在迪庆,几乎家家都养着几头藏香猪,逢年过节时自家食用,从没想过出售,有时猪多了吃不完,还要用玉米等去饲养,反而消耗粮食。藏香猪合作社的成立,使零散的资源有了“打包”走向市场的机会。
 
  香格里拉净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主业是经营藏香猪。从2015年起,公司开始收购老百姓剩余的藏香猪,刚开始只有7户农民合作,慢慢地范围逐渐扩大,辐射到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的3个村委会,合作户达27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30户。
 
  “我们向一般农户收购藏香猪的价格是每斤14元,而对贫困户的收购价是每斤16元,为的是带动更多贫困户养猪。”净土公司负责人肖志平说。
 
  贫困户奴农家有两个女儿读书,丈夫常年有病,家庭困难。去年,奴农把家里的8头小猪卖掉,得到近6000元,十分高兴。“她家条件不好,猪再养下去耗时耗力,把小猪卖给公司,公司可以继续养,她能尽快拿到钱,也划算。”肖志平说。
 
  为了保证藏香猪的品质,净土公司对农户放养的猪进行跟踪管理,3个月到农户家监测一次。不久前,公司得到了上海对口支援的2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用于建设种猪繁育基地,目前基地已有400多头猪。
 
  “经过繁育提纯的藏香猪,品质将更好。”肖志平说,“我们将优质猪苗发放给农户,打上耳标,就可以实现一头猪从出生到送上餐桌的全溯源。”
 
  据介绍,净土公司去年销售藏香猪800多头,带动农民户均增收约3400元。在迪庆,像净土公司这样的企业,已将藏香猪制作的琵琶肉、香肠和生鲜肉等制品,送进了上海高端猪肉消费市场,尽管卖价不低,却很受欢迎。
 
  葡萄酿美酒,日子节节高
 
  在迪庆州北部的澜沧江河谷地带,由于光照充足,气候干热,农业生产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在德钦县云岭乡,4000多亩绿油油的葡萄园,装点着澜沧江两岸。赤霞珠、夏多利、美乐……各色葡萄酿出了醇美的好酒,也酿出了这里藏族人的好日子。
 
  “香格里拉、轩尼诗等酒业在我们乡流转了很多农民的土地,建立了种植基地,农民则在种植园里务工。现在,乡里一半的葡萄都是订单式生产。”云岭乡党委书记鲁茸尼玛介绍,2017年,全乡葡萄种植收入达800多万元。
 
  云岭乡明永村村民斯那追格不但自己种了十多亩葡萄,每年还要花6万多元收购村里人的葡萄,用来制作冰酒。酿冰酒的葡萄经过了霜期,因此口感比一般葡萄酒要好,卖价也高出了好几倍。
 
  “以前种玉米、青稞,只够家里人糊口,种了葡萄学会酿酒之后,两个娃娃都供到大学毕业了。”斯那追格说。由于她酿的酒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口感醇厚,很多到德钦梅里雪山的中外游客都慕名而来,因此斯那追格有了一批回头客,她经常从网上接单发货,每年收入达20多万元。
 
  目前,迪庆已发展葡萄、核桃、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果达44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也超过了10万亩。
 
  云岭乡红坡村村民登巴就是中药材重楼的种植大户。重楼,是云南白药中最重要的一剂药材,投入大,但效益高。登巴3年前种下的重楼,如今已经长出了绿叶,只见每株重楼下,都埋有滴灌设备。“一共种了12亩,每亩投入10万元,但8年后,每亩地的收益最少在50万元。”登巴说。
 
  “中药材收益高,但见效较慢,所以还要与短期产业相结合。”登巴说。作为红坡村仁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头人,他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带头推广一年可收两季的白芸豆种植。合作社无偿向农户提供种子,白芸豆丰收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后贩运到大理。现在,红坡村已种植白芸豆220亩,改变了过去只种玉米、青稞的单一种植结构。
 
  “今年,迪庆州没有像过去那样直接把产业扶贫资金发到群众手里,而是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或‘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等形式,把资金投入新型经营主体,以此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贫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分红、在合作社务工等方式,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迪庆州委常委李燕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