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改革开放40年来迪庆州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见闻

2018-07-09 09:44:50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王瑄怡


  过去,人们赶着耕牛,带动闪着“银光”的木犁从泥水里滑行前进,面朝黄土背朝天,播种一年的希望。而如今,那木犁早已不见踪影,各型农机轰鸣在高原大地上,奏响一曲曲农业机械化的赞歌。改革开放40年来,农业生产方式从人工劳作到机械化的变革,让农民告别繁重的体力劳动,逐渐站起来、走出去、富起来!

  “二牛抬杠”是传统耕作方式

  “过去,我家的7亩地要翻一遍,至少需要10天时间。而且还要喂养耕牛,费时又费力。即使庄稼年年都丰收,但一算账,收获的仅仅是劳力钱。”家住香格里拉市金江镇的和玉梅出生于70年代末,记忆最深的是小时候的农忙时节。“过去种田,纯粹靠劳力。我们小孩子一到农忙时节也要去田里帮忙劳作。如果是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就会年年缺粮少钱,日子过得很清苦。”

  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迪庆州农业生产主要以“二牛抬杠”为主要耕作方式,农田机械作业比例只有0∶0.8,机械化分散、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过去,爸妈为了抓紧时间早点干完农活都不回家吃饭,姐姐和我在家负责做饭,做好了就把饭送到地里。那个时候割小麦都是用镰刀一刀一刀的收割,扎成捆,再用绳子扛到地边上,然后拉着架子车走很远的路拉到晒粮场,几家邻居合伙用麦子脱粒机一起打麦子。”和玉梅说。“那时候我还小,也帮不上家里人的忙,看着父母这么辛苦就在想,我要是个巨人就好了,把所有的小麦或者水稻一下子抱起来,一步跨到晒粮场里,然后打出来,就不用一步一步地用架子车拉了。”

  小麦收割机圆了儿时“巨人梦”

  在和玉梅读初中时,小麦收割机出现了。但由于收割机还不是很先进,只能将麦子一排排割倒,再由人力捆扎,用架子车或是农用三轮车拉到场里脱粒。虽然这种简易的收割机还需要人力辅助,但已经让当时的农民感受到农机具的方便了。又过了几年,可以直接脱粒的新型收割机出现了,这种收割机有一个缺点,就是效率低,收割幅面比较小。随着经济发展,慢慢地,和玉梅小时候心里幻想的那种如巨人一般的联合收割机出现了,这个效率高、抛洒少、可以直接装袋并粉碎秸秆的新型收割机,将以前要干好几天的活在一天内就解决了,人力也在机械的帮助下解放了出来,原先的晒粮场地也渐渐退出了舞台。

  农机具得到推广

  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机械化在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沐浴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春风里,迪庆州按照补贴机型目录,严格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应用,加快种植业配套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州农机总动力达55.45万千瓦,农机作业水平完成机耕50.2355万亩、机播4.0009万亩、机收11.099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57%。当年,全州共完成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48.770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664台,受益农户541户,共推广各类农机新机具2100余台。

  农业机械化打开致富新渠道

  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诺西村就走出了一条农业机械化的致富路子。

  2017年,村里为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集体经济专项资金购买了3台旋耕机,聘请驾驶员帮助群众翻地。同时成立“香格里拉市德吉诺西农业综合服务站”,按照“总支+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外出犁地收取费用,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让农户从中获益。目前,诺西村已完成5000亩旋耕作业任务,纯收入34693元。

  “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农民购买农机还给补贴,有了农机后,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率,还为买了农机的村民提供了增收渠道。”诺西村副主任和向阳说,村里购买的3台旋耕机总价值58万元,其中,农机补贴就有24万元。

  第一次用旋耕机翻地的诺西村村民鲁茸央宗对旋耕机赞不绝口。“去年,我家用旋耕机翻地,3亩地才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就全部翻犁完成了,太快了。往年,我们用传统的牛犁翻地,差不多要花两天的时间呢,旋耕机太方便了!”

  高原的春种秋收依然延续着,昔日“二牛抬杠”的传统劳动场面已渐渐成为历史。农业机械化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让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让农民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第二、三产业,增收步伐明显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