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硗碛藏族乡:生态旅游业让村民端上“金饭碗”

2018-06-22 10:08:45   来源:四川新闻网   


  眼下已进入炎炎夏日,前往宝兴县硗碛藏族乡嘎日村消暑度假的游客越来越多。在这里,游客除了游山玩水,生态果园采摘,农家乐就餐,顺便再买点土鸡土鸭,还会到“达瓦更扎”的360度观景平台观景,游客乐在其中,村里的贫困户也从中受益。这是当地旅游扶贫工作的一个生动案例。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点一个藏香猪嘛!绝对绿色。”近日,在嘎日村一农家乐里人声鼎沸。男主人张文华在帮一桌客人点菜时,提高声调推荐起本店的招牌菜。“要的嘛。”游客们谈笑风生,他们等着农家菜上桌。于是张文华麻利地烤着藏香猪,女主人不尔占(藏族) 热情地招呼客人,欢快的神情写在他们的脸上。

  “农家乐是2016年开张的。”张文华笑呵呵地说,随着村子里游客越来越多,他也开始转型开起了农家乐。“2016年‘五一’期间,最多一天来了10多桌客人,还得请乡亲们过来帮忙才行。”当年,经营农家乐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张文华已经赚了3000多元,加上养牦牛的收益,2017年年底有上万元元收入,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

  难怪张文华笑称,自己的家从“破房、陋锅、烟灶火”变成了如今雪白墙壁、瓷砖地板、独立卫生间,靠乡村旅游脱了贫、发了家。

  “我打算明年把后院利用起来,种上绿色蔬菜,建个生态餐厅。以后,依靠政府把能让人玩起来的旅游项目搞起来。客人玩得好,票子才能留得下。”

  记者采访得知,张文华建设农家乐共投资10万余元,很大一部分都是贷款。

  “借了这么多钱,心里踏实么?”记者问。

  “踏实!”张文华回答得干脆,“我这儿靠村口是黄金地段嘛。等县里的全域旅游发展成熟了,一年至少能挣上好几万。”

  今年端午节临近,张文华开始为迎接四方宾客忙活起来。

  风景变“钱”景

  沿硗碛湖而建的柏油路,直通嘎日村。

  这是一座至今还保持着原汁原味、半农半牧型的藏族村庄。在这里,养牦牛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以前因为交通条件恶劣,修一条通往高山牧场的道路就成为嘎日村脱贫致富的关键。

  2013年,在宝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该村群众修建了一条牧道,开启了全村牧民灾后产业致富的“通天路”。

  “通天路”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牧道,还是嘎日村村民的致富路。

  “旅游,是嘎日村脱贫的关键。”嘎日村村主任阿生说,全村共有村民278户1067人,藏族占人口的99%以上。村民们祖祖辈辈以经营农业、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村里的高原牧场位于海拔近4000米的达瓦更扎,村民们一年四季都在此放牧牦牛和养羊。公路修通后,给村民带来了极大便利。

  阿生说:“我们在修这条‘通天路’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一个天然的观景台,在这里,可以看到日出、云海美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探访。”

  公路修通后,这处名为达瓦更扎的360度观景平台散发出强大的魅力,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赏壮美的景色。

  在脱贫攻坚中,嘎日村决定因地制宜整体规划,推动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遍地开花。

  “以前在家种麦子,挣不上钱不说,碰上干旱、霜冻,一亩地还得倒赔几百元。做梦都想着啥时候能坐在家里挣钱。”当地贫困户卡席加说。

  这个“梦”终究成真了。在旅游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下,卡席加的农家乐于2017年10月正式开门营业。

  “就这样,村里很多人家里都搞起了旅游接待。”阿生说,嘎日村通过实施全村入户路、院坝硬化,人居环境从根本上有了很大提高;村里定期开展农户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生产水平;同时以达瓦更扎景区为依托,鼓励大家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项目。另外,全村积极推进“公司(旅游文化)+贫困户”、“致富能人+贫困户”双加模式,激活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村现已发展农家客栈40户、宾馆3家,农家客栈和宾馆可同时容纳600余人住宿,年接待游客量达1万人次,旅游收入30余万元。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游客越多,我们也就越能尝到旅游发展的甜头。”阿生说,附近从事旅游行业的村民有六七十家,他们的收入也从过去的月人均不足千元上升到现在的月人均5000多元。

  “我们和周边的几户贫困户结对子,解决了他们家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难题。别看量不大,一年到头一户能增收千元。 ”不少经营者纷纷感慨。

  如今,嘎日村按照宝兴县扶贫攻坚发展规划,因村制宜、脱贫攻坚以来,这里利用独特的区位,结合丰富的生态资源,坚持统一规划,高品位建设,大力发展农家游和山野观光采摘,农民收入迅速增加,日子越过越红火。

  阿生表示,他们下一步要在推动全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农家旅馆建设、民俗文化表演、旅游商品制作等,鼓励农民转型进入旅游综合服务环节,让更多群众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雅安市扶贫移民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