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时代变了 敬业精神没变

——雪域天路一家三代火车司机40年敬业传家的故事

2018-06-14 09:29:52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吴道洁 孙开远


\
张宜敏向儿子张海洋传授机车检查技术。吴道洁 摄

 
  祖国的万里铁道线上,一家三代都是铁路职工的有很多,但一家三代都是火车司机的却不多,父子共同值乘开一趟火车的更是少之又少。
 
  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机务段,张绪兴、张宜敏、张海洋一家三代就是这样。
 
  1984年,爷爷张绪兴成为西宁至格尔木机务段的火车司机;
 
  2006年,父亲张宜敏成为格尔木至拉萨段第一代火车司机;
 
  2012年,儿子张海洋也走上青藏线,与父亲同值一趟火车。
 
  检车锤和‘腰子’饭盒,见证了祖孙三代敬业精神的传承。40年敬业传家的故事,在雪域天路广为传颂。
 
  “一辈子没有写过事故分析报告”
 
  “我是1958年在兰西机务段参加工作,1979年,青藏铁路西宁到格木段建成,1984年5月,随着青藏铁路西格段的开通运营来到格尔木机务段,1990年退休。”回忆起60多年前的往事,张家第一代火车司机、79岁的张绪兴老人如数家珍。
 
  “当年的蒸汽机车运行速度只有30—40公里/小时,一趟车下来平均要焚烧20多吨煤,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可想而知。没有一定的吃苦奉献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回想起当年的工作经历,张绪兴至今历历在目。
 
  “安全是我们铁路的‘命根子’。作为一名火车司机,我最值得欣慰的事情有两个:一个是我的儿子宜敏、孙子海洋接过了我手中的‘接力棒’;另一个就是我开了一辈子火车,从未发生过铁路责任行车事故,一辈子没有写过事故分析报告。”张绪兴的话语间流露出自豪。
 
  “我是‘百安赛’记录的创造者”
 
  1990年,26岁的张宜敏从工务线路工转岗成为一名内燃机车乘务员,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张宜敏成为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铁路线上的司机。
 
  “走上机车乘务员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老父亲就把自己使用多年的检车锤和‘腰子’饭盒亲手送给了我。作为一名铁路子弟,我深知其中含义,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好机车乘务员工作,决不能给老父亲丢脸。”张宜敏说,“机车乘务员工作实践性很强,当年除了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师傅请教外,我还特别注意向老父亲讨教行车经验。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和父亲的关系相处的一直很好。”
 
  “和父亲当年驾驶的蒸汽机车相比,我们现在使用的内燃机车不仅功率大、速度快、操作简单,而且在设计上更人性化,特别是目前我们在青藏铁路上使用的新型内燃机车不仅配有制氧机、空调、冰箱,而且还有厕所,这对我们机车乘务员的健康有了很大保障。”张宜敏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从事机车乘务员28年来,我也没有发生过任何责任行车事故,目前我的安全‘百趟’已实现6931趟,安全行车16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2圈,目前我是集团公司1000多名火车司机行车安全记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即将退休的张宜敏充满着骄傲和自信。
 
  看着火车心里很舒服
 
  由于家庭的耳濡目染,童年的张海洋就对火车产生了美好向往。张海洋说,小时候一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儿时的张海洋对火车司机这个职业是向往的,特别是对于铁路,从小就有着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2012年,在爷爷和父亲的感召下,原本有机会在内地发展的张海洋回到青藏铁路公司。同样,在张海洋走上机车乘务员岗位的第一天,张宜敏便把老父亲当年送给自己的检车锤和“腰子”饭盒送给了儿子。张宜敏也和老父亲当年一样,向儿子海洋讲述着其中的点滴感悟和做人的道理。
 
  “机车闸把重千斤,检车锤代表着火车司机的安全责任,‘腰子’饭盒蕴含着沉甸甸的家庭责任。”年轻的张海洋时刻谨记爷爷和父亲的嘱咐。“检车锤和‘腰子’饭盒见证了我们一家三代人在青藏铁路线上40年的敬业家风传承,现在这些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今后我还要带上他们上高铁开动车呢!”谈起今后的打算,年轻的张海洋信心满满。
 
  40年来,时代变了,火车变了,但张家三代人的敬业精神和浓浓的安全责任意识却始终未变,他们用近半个世纪时间,见证了青藏铁路乃至我国飞速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