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青海牛平台”为打造“世界牦牛之都”保驾护航

2018-05-17 09:27:09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玉娟


  2012年,青海省投入1000万元,正式搭建启动10个农牧业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平台集合了科研、推广和示范3个功能,涵盖了省、县、户三个层级。平台紧紧围绕青海省特色产业,站在产业发展前沿,转方式、调结构,创新体制、整合资源,为全省农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

  牛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凝聚科研、教学、推广、生产及畜产品加工等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形成团队优势,以主导品种青海高原牦牛、大通牦牛、中国荷斯坦牛、杂种肉牛的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链条为主线,大力开展牛产业技术研发、熟化、示范、推广,基本形成全产业链覆盖。

  技术转化研发成效显著

  四月末的大通种牛场,满眼春色,清新的空气中透着缕缕寒意。在种牛场育种二大队饲养员李梅花家的饲养棚里,李梅花正在给成年母牛补饲。母牛正在舔食的一种砖形饲料,很引人注意。李梅花告诉我们,“这是盐砖补饲,也叫矿物舔砖,牛儿通过舔砖能补充营养,加快生长速度。”

  “舔砖是把反刍动物像牛和羊等需要的微量元素凝固,做成砖形饲料,动物通过自由舔食摄入营养成分,能明显改善健康状况,主要针对高寒地区的冷季补饲。”省家畜改良中心主任、原牛平台大通牛场基地主任冯宇诚介绍。

  据了解,大通种牛场作为牛产业平台省级技术转化基地,主要职责是牛产业实用科技成果的引进、中试、熟化、转化工作。平台上的一些技术就在种牛场试验、推广,最早的就是牦牛冷季补饲。

  “冷季补饲就是从头年的11月底到第二年5月底青草长出来的时候,我们补饲出发点是给母牛补营养。饲料配方是全价配合饲料,里面蛋白质、脂肪、糖、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物质齐全、比例平衡。通过冷季营养补饲,母牦牛的繁殖性能提高了5%-20%,每户母牦牛均出现了一年一产的好情况。”牛产业平台首席科学家、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刘书杰解释。

  冯宇诚告诉我们,刚开始给牦牛补饲的时候,技术人员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阻力。以前在牧区从没有给牦牛喂过饲料,毕竟牦牛吃料是破天荒的事情。

  “但通过补饲,我们发现,在种牛场繁殖率可以提高10%,原来我们是64%的繁殖率,通过冷季补饲,我们将繁殖率提高到了75%,这样,年产率提高了,补饲效果非常明显,病少了,死亡率也降低了。通过补饲还可以对成年母牛的营养进行调控,母牛第二年产犊、断奶之后进行补饲,母牛营养水平高了,就可以缩短发情期,达到一年一胎。这项技术对牦牛一年一胎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冯宇诚说。

  “我们把冬季补饲这一成果拿到共和、海晏、刚察、乌兰的牦牛养殖基地进行推广,人工数据就是在这几个点上搞的,技术也是我们种牛场指导的,而且每年要组织这几个县的牧户到牛场参观,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技术扶持,这就为现在海晏、刚察等地的牦牛高效养殖打好了基础。”冯宇诚补充。

  “很明显的是,通过对放牧家畜进行冷季营养补饲,连续两年在12月份出现了还能出售酸奶的好情况。按平均30头母牛算,一天能出售1-2桶,每桶2.5公斤,每桶就能有50-60元的收入,经济效益显著。”刘书杰开心地算着账。

  “通过平台这几年的技术推广,我深深地感觉到,原先不管怎么跟老百姓说给牛补饲,可以提高牛的繁殖率,减少疾病,老百姓都不接受,而现在这项技术,全省已经普遍接受并推广开来。”刘书杰感慨。

  建立在海晏县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试验示范园的牦牛养殖基地,是牛产业平台省级产业技术转化基地之一。

  时间回溯到2017年8月底。在基地的养殖区,省牧科院的几名研究生正在做牦牛的饲料分析试验。

  “这32头环湖牦牛分成16组,共16种饲料,两头牛一组喂同种饲料,是为了有个比对,试验主要是通过梯度饲喂,每天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看干物质、有机物质、能量和蛋白质的消化代谢、营养平衡情况。”研究生小刘告诉我们。

  基地负责人赵索南介绍,基地支撑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开展科研工作的各个环节的设施条件均具备,主要功能是展示示范、辐射带动、科技孵化、良种选育、技术培训等。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引领,建立起符合当地牛产业发展的生产体系、市场体系、标准体系和品牌体系,不断提升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水平。

  省农牧厅科技处处长熊进宁认为,“牛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在产业发展中定位准确,与科技创新平台五年规划紧密衔接,达到了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目标,为产业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科技支撑作用。”

  据悉,牛产业平台自启动以来,多次对接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引入奶牛犊牛早期断奶关键技术、牦牛衣原体防治技术研究、新型饲料资源开发等相关技术。平台对接县由最初的五县(海晏县、刚察县、天峻县、共和县、玉树县)一牛(牦牛),逐步扩大至目前的18县市,牦牛、奶牛、肉牛全覆盖,初步形成牦牛、奶牛、肉牛相关产业带布局。为引导推进青海省牛产业发展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推广带头作用。

  2016年,牛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提出的“牦牛适度补饲、牦牛高效繁殖和牦牛寄生虫病防治”3项技术成功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目录,已在全国牦牛产区推广应用。

  省农牧厅党组成员、首席兽医师孙应祥对记者说:“这3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可有效引导牦牛产业发展的方向,提高牦牛养殖技术含量,支撑高寒牧区牦牛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内在需要。该目录中的有关牦牛的三项关键技术全部由青海省提出,充分说明了牛平台相关科研团队在牦牛研发领域的实力,与全国同行相比,若按省份与畜种平均,能够入选三项,实属不易。也体现了牛平台牦牛主推技术导向将由单一向集成转变。”

  “主推技术虽然集成了,但在应用上更加强调技术的可操作性,更加注重应用技术的系统性、配套性,尤其是技术的轻简化,便于基层、养殖合作社、养殖企业、牧民等应用。”刘书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