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尼泊尔商人见证16年尼中“边贸路”

2017-11-28 08:51: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周文元


  原标题:从年入千元到数百万——尼泊尔商人见证16年尼中“边贸路”

  推门走进尼泊尔商人汪杰的店铺,炉子散发的暖气扑面而来,挂在墙角的电视正播着中国电视剧。到普兰县旅游的内地游客,正在摆满木碗、佛具铜器、卡垫的货架旁挑选商品。

  普兰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西南与印度毗邻,南与尼泊尔接壤。该县境内的边贸市场有500多年历史。1954年,普兰口岸正式获批开放,2015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沿边国家级公路口岸。

  在尼泊尔商人返乡过冬潮之前,记者近日走访了普兰县边贸市场。在尼泊尔商户区,汪杰讲述了在普兰经商的16年,他所经历的尼中边贸发展。

  普兰县与尼泊尔呼姆拉县康嘎高乡毗邻。没经商前,在康嘎高乡,汪杰主要靠种地、放牧为生,“那时县里不通公路,收入来源又有限,生活很困难。”

  16年前,康嘎高乡有800多人,到普兰做边贸的百姓不超过10人。“起初,我从乡里背木碗、马鞍,经普兰边境口岸,到边贸市场售卖。”汪杰对记者说,最初几年,每年只能卖一千多元(人民币,下同)。

  刚到普兰时,蔬菜品种单一,汪杰只能在当地百姓家买到一些白菜。做饭时,他只能用三个石块垫高,制成简易炉灶。

  冬季取暖,燃料缺乏,汪杰要从尼泊尔牵着牛,将木柴拉到普兰口岸,之后再搭车转运至店里。木柴不够时,他还去附近百姓家里买牛粪烧。

  “过去,来自各地的商户都在一起做生意,没有划分区域。”他指着门口的沿街商户对记者说,这边都是尼泊尔商户,六、七年前,边贸市场做了划片管理,客人挑选商品不用挨家挨户转了,直接可以找到商户店铺。

  “我的生意也是在那时开始好转的。”汪杰算过一笔账,这六、七年,做零售,搞批发,一年收入最多有300余万元,少时也有200万元左右。

  普兰口岸管理委员会主任拉巴对记者说,十年前,经普兰口岸入境的尼泊尔商人靠牛拉人背的方式零散进货,而现在的货物每天由十几辆货车集中运输。

  谈到边贸市场的繁荣,拉巴说,中国内地游客及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逐年增强,他们成为边贸市场主要的消费群体。

  靠着一批批货物的变现,如今,汪杰在加德满都和老家呼姆拉县买了房,高中在读的孩子被送到教育资源相对较好的学校。这些变化,康嘎高乡的百姓都看在眼里。

  “这几年,来普兰县做生意的老乡越来越多,现在这附近有80至100家尼泊尔商户来自我们乡。”汪杰说。

  据普兰口岸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普兰口岸从事经商的固定外商达到339家,从业人员1025余人。其中,尼泊尔商户319家、从业人员960余人,印度商户20家、从业人员65人。

  这段时间,汪杰正忙着备货,在返乡时,将中国的服装、鞋帽、饮料、酒等商品带回去,“这些货物,在我们那里很受欢迎。”谈到未来,汪杰希望尼中两国边贸市场更有人气,带动更多的尼泊尔人走上这条“商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