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习近平牵挂玉麦乡 再忙也惦记着回信

2017-11-02 08:41:1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振凯


\
 
  玉麦乡鸟瞰全景。
  《西藏日报》记者常川 孙开远 段敏摄
 
\
  10月29日,卓嘎(左)、央宗(右)姐妹俩一起等候习近平总书记的来信。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
  10月29日上午,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内容后,玉麦乡全体干部群众的“全家福”。
  《西藏日报》记者常川 孙开远 段敏摄
 
  紧凑日程里,习近平10月28日安排了一件“小事”。
 
  他要回一封信。最近正是“十九大时间”,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他有太多事要做,太多人要见。再忙,他也惦记着回这封信。
 
  这封信发往玉麦,回给“卓嘎、央宗同志”两姐妹。
 
  收到她们来信,是十九大召开之际。“看了来信,我很感动。” 十九大闭幕后仅4天,他即回信。
 
  玉麦在哪?卓嘎、央宗又是谁?她们给总书记的信中写了什么?总书记为什么事而“感动”?回答这一连串问题,让我们先从玉麦说起。
 
  玉麦乡在哪
 
  玉麦不是麦,是一个乡。这个乡,也不产一粒麦子,甚至不产粮食。
 
  在中国4.4万多个乡镇中,玉麦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这是中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全乡9户32人。人口最少时,只有一家三口,就是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历史上人口最多时,也只有20多户300人左右。
 
  玉麦乡很大,全乡境域面积3644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1987平方公里,超过内地普通一个县,是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县境域面积最大的乡。群众实际活动范围300平方公里。
 
  它像一个传说,距离普通中国人太遥远。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这个区位,容易让人想到今年曾发生“中印对峙”的洞朗地区。玉麦乡所在的隆子县和洞朗所在的亚东县,相隔不远。玉麦乡是通往我国领土印占塔克新地区的主要通道。
 
  印度洋季风气候,给这里带来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风景如画。平均海拔3650米,与拉萨相当,缺氧程度不严重。对于旅游者来说,如“小天堂”一般。然而,去一趟玉麦极不容易。通往玉麦的路,十分艰辛。
 
  从西藏首府拉萨出发,往东南方向行走,约400公里,能到山南地区隆子县。从县城再走197公里,经斗玉乡,顺蜿蜒而上的土路,翻过海拔4627米的日拉山山口,才能在缭绕的云雾中,看到几栋蓝顶藏式小屋和静静流淌的玉麦河。这才来到玉麦乡。高山草甸、低矮灌木、原始森林、白云流水、牛羊满山,这里美极了!
 
  玉麦乡,一乡只有一村,即玉麦村。全乡32人中,在校就读学生12人(大学4名、毕业1名、高中6名、小学2名)、残疾儿童1名(未上学)、学龄前儿童2名、成年人16名(男8人、女8人)。
 
  全乡有1个边防派出所、一支边防驻军部队,1所乡卫生院、1所教学点(无老师和学生)、1座寺庙(无僧尼)。
 
  追溯历史看,1960年设立玉麦乡,1969年改为公社,1984年又改为乡,隶属于扎日区,1999年撤区并乡时成立玉麦乡,2009年10月成立玉麦乡人民代表大会。
 
  检索地图发现,从北京中南海出发,走过4020公里或平坦或曲折的路程,开车需要3天半,才能到达玉麦乡。
 
  地理距离很远,心理距离很近。
 
  中南海牵挂玉麦乡,总书记给玉麦乡回信了。
 
  感人的故事
 
  总书记的信,回给卓嘎和央宗。
 
  她们在不久前,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专程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
 
  这封信中,姐妹俩汇报了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不畏山陡路险、交通闭塞,扎根玉麦几十载为国守边的故事,讲述了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到如今9户32人的喜人变化,表达了同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报答党恩的决心。
 
  总书记回信说,“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他还写道,“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2017年10月29日上午10时50分许。
 
  这一瞬,姐妹俩一辈子永远不会忘记。
 
  受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委派,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张晓华,带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来到玉麦,宣读回信内容。
 
  亲手接过总书记的回信,姐妹俩难掩激动。“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就给我们回信了。”
 
  乡亲们的哈达递了过来,全乡干部群众大合影了。
 
  那一刻,姐妹俩一定想起父亲桑杰曲巴带他们放牧巡山的日子。
 
  “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总书记回信中的这句话,也是父亲当年和她们说过的。
 
  1990年之前,偌大一个玉麦乡,只有他们一户人,名副其实的“三人乡”。父亲是乡长,管着两个乡民,自己的女儿。一栋房子,是他们的家,也是乡政府。
 
  这里每年260多天下雨雪,雨水太过充沛,长不出一粒青稞。每年11月初到次年6月,大雪封山,晶莹剔透的玉麦乡就成了“孤岛”。因为边境冲突、生活不便等原因,不少原有人家搬走了。年少时,姐妹们也曾抱怨父亲,盼着有一天也能搬出去。
 
  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到山外去吧!”姐妹央求父亲。
 
  “我们放牧,也是为祖国守边疆。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要守好!”面对女儿的央求,父亲每次都很严厉。
 
  “如果我们走了,这块地方就没有人了,中国的地盘谁来守护!”这是父亲临终前的话。卓嘎已经57岁,父亲要还健在话就该93岁。半个世纪、一个世纪的坚守,兑现着对家的热爱,对国的忠诚。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说,“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
 
  回信中,总书记还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人气更旺了
 
  总书记牵挂着乡亲们的生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总书记回信中的祝福,正在变成现实。
 
  玉麦乡党支部、玉麦乡人民政府提供的材料显示,2016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5752元,比2015年的26202元增长112.7%,位列隆子县第一。
 
  接近5.6万元的人均纯收入,这一数字,在内地的普通乡镇,也是不低的数字。收入2016年比2015年翻一番还多,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虽然交通闭塞,但网络畅通无阻。这两年,随着外来人口增加,玉麦流行用起了微信和支付宝。全乡Wifi全覆盖,4个家庭旅馆和4个小卖部都能使用微信支付。白玛商店的老板娘卓玛拉宗早已熟悉现代支付方式。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不会忘了我们。”央宗说,“我们说的话总书记都能听到,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守边的信心和决心。”
 
  有人,人多了,活动范围大了,才能更好地守卫国土。
 
  1990年后,陆续有人因为到乡政府就业、看上当地姑娘而入赘等原因,搬到玉麦。2003年,18人。2016年,32人。新华社报道,根据规划,明年玉麦要搬进来47户人家,建成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
 
  一年年,玉麦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玉麦乡修通了公路,建起了小型水电站。2008年投资190万元施工修建水电站,次年9月9日,玉麦乡村民次旦扎西就用上电灯。2011年玉麦乡路通了,当年底,人均收入过万元,实现脱贫。
 
  目前,全乡农牧民群众均按政策标准享受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农牧区合作医疗等惠民政策。全乡农牧民收入中,包括各种政策性收入。如:普惠性边民补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及护边联防队员、边防辅警、村医、兽医等补助或待遇。再加上畜牧业、旅游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产业,群众人均收入较高。
 
  卓嘎、央宗姐妹俩欣慰的是,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作为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今年从西藏大学本科毕业,主动报考了乡里的公务员。迎接他的,将是半年多大雪封山的时间里,与全乡农牧民群众、党员干部、派出所官兵一起,不畏艰险,甘于寂寞,坚守在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以前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长辈都能坚守下来,我有义务、有能力把祖国的边疆守护好,把玉麦乡建设得更美好。”索朗顿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