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砥砺奋进的五年】西藏笑容 心灵深处的幸福

2017-10-26 09:10:4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尚文超


  原标题:西藏笑容,心灵深处的幸福——五年砥砺奋进的西藏散记

  五年的时间,对于青藏高原,是地质构造变化里的短暂瞬间,对于满山遍野的格桑花来说,是五度的枯荣,而对于生活在西藏的人们,却是生命旅程中非同寻常的时光。

  这五年,古老的青藏高原充满变化与生机,纯朴的西藏百姓洋溢着砥砺奋进的豪情和幸福。摆脱了贫困的尼玛笑了,战胜疾病的扎西笑了,在内地著名大学读书的桑珠笑了,演出古朴鲜活藏戏的顿珠笑了……这一个一个普通人的笑脸,洋溢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间。

 \ 
雅鲁藏布江畔 光明日报记者 尚文超摄/光明图片

  在西藏做个幸福的农民

  拉萨曲水县三有村有三位尼玛:尼玛大娘、尼玛小伙和尼玛村主任。

  2016年6月,还住在色麦村的尼玛大娘接到政府通知——全家搬到三有村去!

  三有村是政府为条件艰苦的偏远地区贫困户建设的新村庄。

  搬还是不搬?全家人有些犯愁:搬,在色麦村生活了几十年,住惯了,乡里乡亲都熟悉。不搬,现在的居住环境差、交通不便。

  再三犹豫,最后还是决定,相信政府,搬!

  尼玛大娘一家来到三有村,寻到了自己的新家:一栋独院的藏式二层小楼,墙面刷白浆、雕花,藏式红底白格花纹点缀屋檐,黑色边框落地窗迎着太阳闪光。尼玛大娘说:“这下心里踏实了。”打从心底里发出的幸福笑容洋溢在尼玛大娘古红色的面庞。

\  
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牧民在“牧家书屋”阅览图书。光明日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三有”意为有房子、有就业、有健康。

  搬过来没多久,尼玛村长就来给尼玛大娘一家安排工作了。尼玛大娘每天去同期建设的养殖场里喂牛,女儿到村幼儿园教小朋友,丈夫继续做给家具画画的老本行,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前几个月,邻居尼玛小伙当了爸爸,乡里乡亲都去庆祝,新邻里们相处得其乐融融。尼玛大娘的顾虑都打消了。

  上个月,外乡的亲戚来尼玛大娘家里探望,看着他们的新生活,亲戚们感慨:“你们搬对了!”

  西藏有12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也是全国最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治区政府近年将财政收入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46万户、23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舒适、宽敞明亮的新房。西藏的村庄悄然改变。

  所谓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

  工布地区藏居有一个特点,厨房和客厅在同一个宽大的空间内。林芝鲁朗县罗布村,漂亮的主妇卓玛正在厨房里煮酥油茶,炉子上煮开的茶转身就进了客人的茶杯,香气四溢。

  结婚后,卓玛和村里的多数妇女一样没有收入来源,为了贴补家用,她曾经到附近的工地上像男人一样扛过沙袋。

  罗布村位于318国道附近,又靠近鲁朗小镇等著名风景区,交通便利,风光旖旎。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帮助罗布村发展旅游产业,开发藏式民宿旅游。

  2015年,政府帮卓玛和村民把房子装饰一新,为客房配置起独立的卫生间和浴室,家庭旅馆开张了。

  有了新工作,卓玛浑身充满干劲,把自家院子变成了花园,把房间打扫得干净整洁别具韵味,并为客人提供卫生可口的藏餐。“我们最喜欢卓玛煮的酥油茶。”来到这里的客人们对卓玛的手艺赞不绝口。卓玛把家庭旅馆风风火火地经营起来,到今年8月底旅馆收入已达8万元。

\  
边境小康示范村林芝德吉新村 晋美摄/光明图片

  全村80户人家,现在已经开办了49家家庭旅馆,还有些农牧民从事与旅游相关的服务工作。生态旅游产业改变了罗布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

  为了实现脱贫目标并使西藏的发展具有内生动力,自治区近年确定了种植、养殖、加工、文化旅游、商贸流通、资源开发利用六大产业,围绕产业确定了3000多个项目,每年安排4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产业扶贫。“十三五”期间西藏将有23.8万人通过产业扶贫实现真正脱贫。

  按三有村的理念,有了房子和就业,第三步,就是有健康了。

  林芝德吉新村扎西曲珍家的老二快5个月了,小家伙长得肉乎乎的,见到生人也不怕。扎西曲珍说,生这两个孩子时在县医院产检、生产,费用全免,每个孩子还有100元的补助。扎西曲珍觉得医疗保障这么周到,肯定比以前在家生孩子好。

  曲水县巴桑卓玛最近心情不好,老公2006年患肺部重病,前两个月又复发了。庆幸的是,在拉萨手术做得很顺利,几万块的医疗费用基本可以报销。巴桑卓玛心中的阴霾很快消失了,笑容又浮现在脸上。

  开启一种不同于祖辈的生活

  在拉萨罗布林卡公园的格桑颇章(宫殿)旁,顿珠和朋友带着酸奶、糌粑、青稞酒和席垫来“过林卡”。西藏人喜欢“过林卡”,在公园里聚餐、唱歌、跳舞,尽情享受。

  顿珠家的村子距离喜马拉雅山只有30公里,海拔有4700多米,他刚刚告别了父母兄弟,在拉萨短暂停留后前往武汉,继续自己的医学本科学业。顿珠说自己读大学对于家乡人来说不算特例,高中班上有44个人,27人考上了内地的重点本科大学。

  顿珠的脸上有一道疤,那是小时候干活时留下的。“以前我们村里人都是靠挖虫草、放牧生活,两个哥哥当年没能把书读完,不过现在父母都支持我上学。”顿珠觉得,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藏族民众的教育观念在发生转变。

  “我在大学里交了很多内地朋友,我经常笑他们不念佛却戴佛珠,他们跟我说这叫时尚。”顿珠说着玩笑,对自己所接触到的新世界既感觉到新鲜又能包容它的不同。

  “我女朋友在南昌读大学,我们以后打算回到拉萨,西藏需要很多人才。”端起一杯青稞酒,顿珠说到自己的未来,喜悦油然而生。

  顿珠的家乡,人们世世代代在高原上耕种、放牧。现在,顿珠通过接受教育,增长知识丰富见识,开启了一种不同于祖辈的全新生活。

  在西藏,随处能感受到教育给西藏民众生活带来的改变。

  扎西是一位旅游车司机,人到中年踏实温厚,每当客人下车去游玩,他会照看好客人的物品并在每个人的座位上放上一盒酸奶。扎西开的是辆越野车,像这样的旅游车拉萨一共有100辆,每年他要向汽车公司缴纳7万元使用费。旅游旺季,扎西一天收入2000元。

  “今年7万元还没赚出来,还要再多跑几趟。”手握方向盘,扎西盘算着今年的收入,但聊起孩子就神采飞扬,“昨天小女儿缠着我要给我背首诗,什么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还挺有意思。”扎西的两个孩子在拉萨读小学,他说,受益于西藏的学前到高中15年免费教育政策,他不需要负担任何学费。

  晋美是一名公务员,爱好摄影,总能给西藏的美丽风光找到独特的表现角度。晋美的两个孩子曾分别在江西和陕西读西藏班,目前,全国有21个省份开办了西藏班,为西藏培养了近4万人才,其中70%来自农牧民家庭。现在,晋美的大女儿在上海交大读书,二女儿考上了南京大学。

  两个孩子如此优秀,令晋美感慨。他满脸喜悦地说:“我是来自昌都地区的农民孩子,通过读书,我有机会来到拉萨工作,而我的孩子,有机会在内地享受教育,读全国顶尖的大学,我作为一个藏族人真的很知足。”

  教育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更广阔的视野带来的是自强和发展。五年来,西藏多项教育保障政策出台并得到更好的落实:15年免学费政策全域覆盖,藏民和贫困居民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政策全面落实,自治区各类学校达到951所,所有县区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个现代的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现在,西藏有许多像顿珠、扎西和晋美的孩子一样的年轻人可以接受优质的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