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脱贫攻坚工作纪实: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17-10-17 09:03:0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刘倩茹


  截至2016年底,全区还有44.2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7.15%,是全国贫困发生率4.5%的近4倍。

  “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关键问题,尽快改善特困人群生活状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精神振奋地投入到脱贫攻坚热潮中。

  首战告捷,14.7万贫困人口脱贫

  全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等自治区领导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指导,听取脱贫攻坚工作汇报,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坚强的组织领导,完善的顶层设计,构筑起西藏脱贫攻坚四梁八柱的支撑体系。以顶层设计为保障,组织体系日臻完善、责任体系作用明显、政策体系覆盖完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投入体系多元充分、帮扶体系精准有力、监督体系落实到位、评估体系科学适当,包括深度贫困地区在内的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尹分水介绍,全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区党委决策部署,全区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2016年,全区14.7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西藏被中央确定为扶贫开发“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

  2017年,全区计划减贫13万人以上,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脱贫摘帽。今年1—9月,全区累计投入各类财政涉农资金200.92亿元,产业扶贫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开工建设项目1400多个;累计落实生态岗位62万个,在巩固提升15年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免费教育,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扶贫搬迁,搬出大山天地宽

  易地扶贫搬迁是整个脱贫攻坚战的当头炮。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人往何处搬、如何稳得住、怎样能致富,这些核心问题如何有效破解并如期实现预定目标?

  今年8月,记者来到昌都市卡若区卡若村,感受着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古老的卡若遗址旁茁壮生长的新气象。

  卡若村作为昌都市易地扶贫搬迁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已全部实现搬迁入住。30户中,有25户来自数公里外的“旧村”,其中包括10户建档立卡户。

  “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做梦也没想过能从山上搬下来,能在环境这么好的地方安家。”阿旺曲西一家4口,原来居住在数公里外的西噶自然村,居住条件艰苦不说,要是遇到雨天,道路格外难行。

  2016年,在易地搬迁政策的带动下,通过政府补贴10万元,阿旺曲西一家在卡若村建起了二层小楼,过上了居住舒适、出行便利的好日子。告别深山,阿旺曲西的丈夫也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考了驾驶证,并贷款买了一辆二手重卡跑起了运输。“一年能挣10多万元。”阿旺曲西说。

  村党支部组织委员觉阿次仁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让群众住得安心舒心,按照统一选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四统一”的原则,建设了供电、供水、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村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村级活动场所、健身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

  现在的卡若村,群众吃完晚饭后可以带着孩子步行来到村里的八宝广场,聊家常、跳锅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新气象不止卡若村,西藏5400多个村子的面貌都将在脱贫攻坚的大潮中日新月异。“十三五”期间,西藏计划对26.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对23.8万人实施发展生产脱贫;对26.2万人实施生态补偿脱贫;对18.9万人实施发展教育脱贫;对24.4万人实施社会兜底脱贫。

  产业扶贫,主抓产业促增收

  产业扶贫是治贫之本,治本之策,是稳定脱贫的基础和保证。

  林芝市巴宜区通过国家和援藏投资,重点打造306省道水果产业带,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水果基地7900余亩,由基地“大果园”带动群众种植2100余亩“小果园”,有效促进水果产业发展;

  日喀则市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发展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文化旅游业等在内的七大类产业900多个扶贫产业项目;

  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在当雄县公塘乡投资建厂,吸纳近200名当地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上下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的有力抓手,作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重要途径,作为促进发展补齐短板的关键举措,履职尽责、真抓实干,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产业扶贫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全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脱贫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区党委、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瞄准扶贫对象、筛选扶贫产业、锁定扶贫主体、建立体制机制,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整合国家投资、金融撬动、援藏支持、社会资本注入等资金,推进产业扶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扶贫,守护生态享红利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米林县羌纳乡朗多村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2950米,是去往全国旅游胜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必经之路。

  多年来,当地群众“捧着金饭碗,守着穷日子”,没有人想到吃上一口“旅游饭”。直到2014年,一名内地“背包客”走进朗多村,开了间客栈,影响带动了当地群众参与客栈经营服务。

  2016年,米林县委、县政府经过考察调研,把客栈作为旅游扶贫新模式扶持推广。在原来群众自筹50万元的基础上,县政府注入扶持资金170万元,建成集餐饮文化、旅游服务、休闲娱乐和林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客栈,实行“政府+集体+能人+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建档立卡户每年每户可增收6000元以上。到2016年底,该客栈帮助全村13户57人通过吃“旅游饭”实现了脱贫愿望。

  按照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期间的旅游产业扶贫规划,将动员全区954个具备旅游资源的村,共约6万群众参与旅游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等项目,实现增收致富。

  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公益林专业管理站,64岁的专业护林队队长索朗班旦告诉记者,他从事护林工作已经40多年了,是错高乡最资深的护林员,每年有3000元补贴。

  自治区专门设置了护林员、野保员、情报员等生态岗位,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每年予以3000元补贴。2016年安排了50万个岗位,今年新增20万个。

  迎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蓬勃朝阳,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奏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激昂乐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美好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