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牢记“特殊客人”6年前的嘱托

——西藏林芝巴吉村见闻

2017-09-26 08:46:21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陈孟


\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巴吉村(人民网赵铎 摄)

  初秋时节,清脆的铃声唤醒了西藏东南部的土地。牛马踱步的身影伴着铃声走过家家户户,走向巴吉村一个质朴的清晨。

  村民格桑旺久早上一走出房门,就能看见自家院里飘荡的旗子。这常让他想起6年多前的一个早上,院子里来过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来客像亲密老友般落座,就着奶渣和酥油茶,和自己谈起生活的光景。他问及家里收入怎样,有无困难和意见,还鼓励自己带领其他村民“共同致富”。6年过去,格桑旺久还常在心里回答这些问题。

  “生活已经天翻地覆了,我又有了好多话可以跟他讲。”

  格桑旺久牢记的“特殊客人”,就是习近平总书记。

  2011年7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代表团团长的习近平来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巴吉村,看望这个当年靠运输致富的“汽车村”,并迈进了格桑旺久家的小院。“十八大”后,格桑旺久成为一个特别的“队长”,把村里跑运输的汽车和工程机械组成一支队伍,紧拉住众人不让一户收入“掉队”。

  2016年年底,巴吉村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里人均年收入比2011年翻了一倍。这个习近平1998年也曾来过的村庄,宣告自己从落后面貌走向“林芝首富村”的蜕变已经完成。格桑旺久和其他村民还清楚记得,习近平走过的那条坑洼不平的路,曾经一遇雨天就变得泥泞曲折,今天宽敞地载放着大小汽车,通往洒满阳光的藏式楼房。

  村里的人攒下了说不完的故事。拳拳之心记着藏汉情深,想再说给总书记听。

  牢记“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建车队、办市场,村里轰轰烈烈发展起了集体产业

\  
巴吉村村民格桑旺久(人民网赵铎 摄)

  漫长6年间,一个透露巴吉村转变的细节是,2014年开始,这个以运输为重要经济来源的村子,开始把各家分散的60多辆汽车和工程机械统一管起来,组建了一支“车队”。队长格桑旺久负责联系当地汉族老板的工程,再统一安排各家的车去跑。

  “今天你来跑,明天他来跑,”格桑旺久说,自己的目的很简单,“你有的话,他也要有。有活儿大家都平分,村民收入基本都平等。”

  村民们谈起自家在车队的收入,会本能地先夸“格桑旺久管得很好”。“管得好”的背后,是这个队伍给予村民最直观的认识——大家一起富裕才有意义。2016年,巴吉村作为林芝市巴宜区八一镇最大的行政村,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925.6万元,人均纯收入20603元,比2011年习近平来的时候又翻了一倍。

  “我们的变化从哪里开始?就是从抓‘集体’开始。”

  今年53岁的巴吉村村委会主任米玛,和格桑旺久一样,也清楚记得习近平在这个村子里提出“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的场景。这番话大伙儿都听了进去,从此成了村民们新的奔头,也成为村干部转变思路的契机。

  这个闻名远近的村庄,一直有善于捕捉先机、敢闯敢干的村民。从1986年起,借着林芝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村里人先后买了50多辆大货车运木料;国家禁止伐木后,大家就购买工程机械车、翻斗车搞工程材料运输,跑出了一个“汽车村”。

  “几十年来,能人有钱人不少。但放眼全村,却是各忙各的、各管各的。”2011年时,米玛作为村长和致富带头人,创办了一个预制厂,自己家里已经有可观的收入。习近平的话让他转而意识到,必须把村集体经济搞上去。

  “那时候共产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就大胆地干。”

  摆在巴吉村眼前的一个机遇,是当时林芝市快速兴起的城市建设。习近平来后,村里介入城市发展浪潮,利用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优势,采取“招商引资+公司入驻+土地入股+集体分工+群众受益”的模式,轰轰烈烈发展起集体产业。

  浙江温州人方兴国2014年到林芝的时候,那里的建筑行业正是一片生机盎然,到处是分散林立的建材商户,但管理上十分混乱。随后,方兴国所在的西藏仁和实业有限公司与巴吉村合作,开发了当地唯一的统一大型综合建材市场。巴吉村以出租土地的形式入股,每年收益400万元。根据协议,25年后建材市场将由巴吉村自主经营。

  建材市场的长期回报,并不是巴吉村集体经济的第一个甜头。如今全村入股另一家企业是村里2007年创立的宏鑫商砼有限公司,公司每年为村民带来红利70万元;村里还在“大柏树”园林景区办了土特产一条街,妇女们在这里做生意,参与户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

  “大家富”的意识逐渐根深蒂固,还体现在巴吉村富人带穷人的过程中。仁青顿珠的家庭曾经是村里的困难户。2009年开始,格桑旺久请他给自己开挖掘机,教会了仁青顿珠学技术之后,又鼓励他贷款买了自己的挖掘机。

  如今仁青顿珠已经有了两台挖掘机和两辆汽车。他的妻子达瓦央宗除了在景区做生意,每周还还去村里的农家书屋工作几次。2011年习近平来村里视察农家书屋时,曾经与她交谈。

  “我还记得那时的景象。”达瓦央宗说,那时家里还盖不起房子,现在有了新房子,每年搞运输、旅游的收入加起来有40万左右,“总书记要是现在再来村子里,看到这些,一定很吃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