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第三极”科考追踪:破译“藏地密码”

2017-08-25 09:14:36   来源:新华社   作者:吕诺 王沁鸥 薛文献 黄兴


\

  考察队成员马晓伟在色林错湖畔放飞探空气球(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

  考察队成员展示在藏北草原上收集到的石蜈蚣活体(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雪山巍峨、草原苍茫、天空碧蓝、湖泊澄澈……风光绝美的青藏高原,也是苦寒难至的“第三极”,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无穷奥秘。

  今年6月,中国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科学家们首先聚焦江湖源区域,即西藏最大湖色林错以及青藏高原中部重要冰川发育区,力求破译那些隐藏在雪山、盐湖和草原深处的“藏地密码”。

  冰芯暗藏“无字天书”

  唐古拉山龙匣宰陇巴冰川下,海拔5150米的一个宿营地旁,一群身着冲锋衣、脚踏登山靴的人正在忙碌地整理着装备——登山杖、踏雪板、冰镐、保护绳、雪斗……他们的面庞,被清一色的墨镜和户外头巾裹得严严实实。

  这是此次江湖源科考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

  中国境内冰川多发育于中低纬度山区。冰川研究者为完成工作,常常要登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为保证作业温度足够低,他们还要做雪山的“夜行者”。

  “在海拔7000多米的慕士塔格峰营地,我们的帐篷曾在夜里被大风撕成条。”中科院研究员、冰川与环境变化考察队队长徐柏青说,“野外作业时,遇到极端恶劣天气等情况,科考队员的健康和生命会受到威胁。”

  冰川被科学家称作解读地球自然历史的“无字天书”。年复一年,地球环境变化信息被冰川封存。而冰芯——在冰川中自上而下钻取的圆柱状冰样,就是破解这部“天书”的密钥。研究冰芯中的秘密,让考察队员历尽艰辛却乐此不疲。

  这次科考,冰川队原计划在唐古拉冰川、各拉丹东冰川和普若岗日冰原钻取冰芯。无奈由于气温过高,冰雪冻土融化快,有科考队员甚至掉入积雪下的冰湖,打钻地点不得不从冰川顶部移到了末端。

  “末端冰川是冰川中最‘年长’的部分。由于冰川最先消融最古老的部分,一些冰川会越来越‘年轻’。研究末端冰芯,可监测冰川的‘年龄’变化,判断冰川消融情况。”徐柏青说,这项工作在青藏高原温度持续升高、冰川消融加快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湖泊沉积物透露“前世来生”

  与冰川相似,湖泊沉积物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存储了丰富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科研人员通过在湖底钻取沉积盐芯,发掘“芯”中的秘密,可以评估湖泊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取冰芯要爬冰卧雪,取湖底岩芯则须乘风破浪。

  “我看见湖那边乌云密布,还暗自庆幸躲过了一场大雨。谁知没过多久,我们这边浪头就两三米高,我们都快控制不住小艇了。”一位在色林错湖面飘荡了近15个小时、最终在黑夜踏上坚实陆地的女科考队员带着哭腔说。她的脸上还有斑斑盐渍,那是咸涩的湖水拍打在脸上留下的“纪念”。

  壮美的色林错,这个传说中与格萨尔王降服的妖魔有关的藏北湖泊,向科考队员们展现了它令人生畏的一面。

  知其险,仍要向险而行。

  青藏高原分布着全球海拔最高、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湖泊群,这些湖泊总体上仍在持续扩张。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色林错,它的面积在过去四十年间增加逾四成,现已超越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徐柏青认为,湖泊扩张是青藏高原正在经历环境巨变的表现之一。其背后的环境作用机制是什么?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未来变化趋势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极具研究价值。

  科考队这次在色林错成功钻取了10米长的沉积岩芯。这是迄今在色林错钻取的最长的沉积岩芯,据此可研究近两万年的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