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中央媒体西藏行】一个西藏村庄的五年巨变

2017-08-23 09:43:20   来源:中国网   作者:金慧慧


\
  乔次仁介绍说他身后的苹果园是今年3月刚种下的,一共有1.2万株。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色果拉村藏语意为“地球之村”。2016年之前,这个村庄和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的其他村庄并无两样。2016年,色果拉村率先实现整村脱贫,人均收入由倒数跃居林芝市巴宜区第一位。
 
  达乔是色果拉村村民,今年51岁。妻子很早就离开了人世,他独自抚养女儿长大成人。家里还有一位身患残疾的姐姐需要他照顾。由于缺乏劳力,达乔家成为村里建档立卡的4户贫困户之一,日子穷到只能吃馒头、喝白开水。
 
  2012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了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出台了《西藏自治区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实施办法》,把扶贫开发纳入每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
 
  色果拉村植被丰富,因地制宜成立藏鸡养殖合作社,国家投入50万元扶贫资金,扶持其发展。散养藏鸡和鸡蛋深受消费者喜爱,2013年即实现收入15万元。
 
  2014年西藏自治区又编制印发了《西藏自治区产业扶贫规划(2013-2020)》,将贫困群众覆盖面广、参与度高、能够直接受益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提出了“每个县70%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其中直接用于支持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的资金要争取达到70%”的工作要求。
 
  就在这一年,乔次仁当上了村支书。2008年、2011年他先后担任村副主任、村主任。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城乡公交车司机。乔次仁高中毕业后就一直在外闯荡,还曾当过代课老师,因为“见过世面”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2008年村领导班子换届,他当选了村副主任。
 
\
  达乔(右)对卢俊平(中)说家里一切都好,没什么困难了。他们身后为达乔的家。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2014年,色果拉村成功申请到绵羊养殖合作社和核桃种植两个项目。“核桃种植项目共种植300亩2500余棵树苗,等到挂果时,预计总收入达100万元,每户增收3万元左右。”乔次仁介绍说。
 
  绵羊养殖合作社于2015年建成,总投资100万元,其中80万元为国家扶贫资金,20万元为村民自筹资金。
 
  色果拉村是天然牧场,养羊的最大难题在于掌握养殖技术。为此,林芝市农牧局一年免费为村民提供八次养殖技术培训,每个月两次下乡进行技术指导。一旦绵羊出现健康问题,村民第一时间将照片传给巴宜区兽防站站长或是技术员,他们及时给出治疗意见。
 
  绵羊养殖合作社共有绵羊930只,每天三人一组负责放羊。达乔的主要工作就是放羊、预防羊生病,“我以前只会种地,来合作社后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放羊的时候什么情况下集中、什么情况下分开都是有讲究的。”
 
  达乔告诉中国网记者,去年他家一共分红22000余元,其中养羊、种核桃各得6000多元,养鸡分红1万元左右。他拿这些钱重修了院墙,买了一辆拖拉机,还在卫生间装上了浴霸。
 
  “以前我家只能吃馒头、喝白开水,现在很多蔬菜都能吃上。女儿上学国家也是‘三包’,这都是党的恩情,国家的好政策。”达乔说以后不再为生活问题担忧了,他要好好考虑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
 
\
  色果拉村绵羊养殖合作社的羊群。中国网记者 金慧慧 摄
 
  乔次仁去年的总收入为26000元,只比达乔多4000元,这仅仅是他以前做司机年收入的零头。“我不当村支书不行,老百姓都来求我,我不答应就站在我家门口不走。”
 
  “没有乔次仁书记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达乔听说乔次仁的家人担心他脾气不好,当村支书得罪乡亲们,影响邻里和睦,急忙答道:“都是我们做得不好才惹他生气的,以后我们一定好好听话,不惹他生气了。”
 
  在乔次仁和村两委的带动下,村里党员的数量由2012年前的14人增加到如今的38人,除了2户五保户,其余户户都有党员。
 
  “党员在邻里和睦、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前村里邻里纠纷较多,现在在党员的教育和带动下,村民齐心协力发展经济,村里的纠纷也少了,两户有世仇的女主人天天一起放羊。”米瑞乡党委书记卢俊平告诉中国网记者。
 
  卢俊平说色果拉村这五年之所以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一方面源于国家的治边稳藏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村民的思想解放,“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的思想越来越活泛。”
 
  今年3月,色果拉村又开始了苹果种植项目,种植树苗1.2万株。“按照一棵树结800斤果、每斤8元计算,预计丰产期可实现收入7680万元。”乔次仁说,除此之外,今年还计划扩大藏鸡养殖规模,发展农家乐,“村里人手不够,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