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从“援藏”到“兴藏”:记世界屋脊上的科技之光

2017-08-08 10:13:39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阳 张佳莹


  车出拉萨,视野尽收,连绵的群山如同无限延伸的画框。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下,记者随中央主流媒体采访团进入西藏,走访林芝、拉萨、日喀则三地,寻找高原上的科技工作者,探求这片土地的科技之光。

  扎根高原:扑进青稞地,就是一辈子

  “我只想用学到的知识为西藏的发展出点力,这是送给家乡的最好礼物。”谈起对西藏医疗事业的贡献,格桑罗布,这位土生土长的高原汉子温情地说。他的眼神穿过镜片投射到墙上,研究所的奖状密密麻麻挂了满墙。

  格桑罗布,是新中国首位藏族临床医学博士。17岁时,他作为日喀则高考状元赴上海医科大学求学。现在,49岁的他是全国政协委员,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继续从事科研和临床诊断工作。

  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格桑罗布带领团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2013年,西藏自治区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人类适应高原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建成,成为海内外高原医学领域第一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2016年,“西藏地区主要慢性高原病的综合防治研究”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区内首次承担医疗科研领域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

  截至目前,格桑罗布已完成800多例心脏手术,结束了西藏高原心血管介入空白的历史。“只要我们科研工作者一起努力,一定会促进高原人民健康事业协调发展。”格桑罗布说。

  提到为何有这么多科技工作者扎根西藏,中国工程院第一位藏族院士多吉告诉记者,这里的科技工作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西藏是许多学科研究的天堂,青藏高原的研究素材多,空白领域多,只要出成果几乎都是世界级的,所以留在这一定大有可为。

  另一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土专家”尼玛扎西也向记者分享了他的经历。他身材瘦小、皮肤黝黑,语速加快时小胡子还会随之上下摆动。乍一看,很难将其与海归科学家的身份联系起来。

  他就是现任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西藏青稞科技重大专项、西藏农作物育种首席科学家。

  “农民的儿子,最知农民的苦。”回溯四十年,远赴异乡换粮的场景还历历在目。1984年,大学毕业归来的他一头扎进田间,开始了一辈子的青稞研究事业。“天天扑在青稞地里,哪能不成‘土专家’呢?”尼玛扎西笑道。

  目前,由他主导选育的“藏青2000”已推广种植逾百万亩,占全区青稞种植50%以上,亩产达350公斤,平均每亩增产25公斤,创西藏青稞大面积推广新高。

  尼玛扎西有着农牧民般的坚毅和利落。令他更加欣喜的是,省部共建的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正式挂牌。今年,实验室将实施各类项目186项,总经费达4.18亿元。

  “在我的背后有团队,团队后面有科协、有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才能专心用科技为藏区人民造福。”尼玛扎西说。

  科协助力:从实验室到农牧场,靠科技来扶贫

  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是为藏区科技工作者提供支持和帮助的重要力量之一。

  5月30日,西藏大学图书馆人才济济。20位第二届西藏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受到了表彰。他们的专业有气象、农牧科技、医药学等等,领域各异,但研究成果的高原特色却是共通的。

  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逐渐进入正轨,成为区科协的品牌活动之一。三年一次的表彰,由全区各地市、学会、高校科协、企业科协分别推荐,再由评审委员会评审选出。

  “西藏具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其科研具有全球性意义。表彰优秀科技人才,就是在激励科技工作者,推动高原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自治区科协主席李秀珍说。

  在尊重人才、尊重科技的氛围中,格桑罗布曾担忧的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也日趋向好。在他看来,西藏已初步打下医疗科研基础,培养了一批较为专业的人才。“接下来就请国家给我们信任。拿项目,得成果,再拿更难的项目,会强者更强。”格桑罗布感慨道。

  科研成果有了突破,还要能为人民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

  3月底,山南市琼结县加麻乡金珠村的村民们聚集到一起。原来是区科协带领的“雪域科普大讲堂”农牧区技能培训要开始了。棱子芹如何种植?病虫害如何防治?藏香猪如何配种?村民在现场都得到了手把手的指导。

  “农牧民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老师。”提起群众,来自日喀则的农技师边巴次旦加快了语速,“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大小,不是看发了多少论文,而是看有多少成果被农牧民接受,成为多少人脱贫致富的帮手。”

  加强科普引导,助力精准扶贫,把实验室的科技之种洒满农牧民的希望之土,是自治区科协工作的重中之重。

  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自治区“基层科普行动计划”落实了奖补资金96万元。其中,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3个科普示范社区、1个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11名农村科普带头人都获得了奖励补贴。

  目前,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已经覆盖所有行政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给群众指导。“十二五”期间,西藏建成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3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40%。

  按照《西藏自治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间,自治区还将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2000人、农牧业实用人才200人、培训信息员3000名,在全区七地(市)边境县新增农牧区远程教育示范站点21个,集中培训农牧民5000人(次)以上,使2020年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在自治区2017年地市科协工作座谈会上,李秀珍特别强调,2017年是落实年,必须大力实施农牧民科学素质行动,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中央支持:对口援藏,让科技增效

  时光倒转到1994年,党中央对西藏工作做出“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重要战略决策。二十多年来,有6000多名干部人才先后入藏,约9000个具体项目落地实施。

  在援藏工作进入新阶段时,由中国科协、中央统战部组织实施的“援藏科技增效工程”于2014年适时出台,对援藏项目的科技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他省市相比,自治区科技水平依旧存在差距。格桑罗布打了个比方,如果说很多其他省份的朋友已经是顶级医疗专家了,那我们自治区其实还处于“小米加步枪”的状态。

  中国科协利用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动员全国科协系统和科技工作者参与到援藏工作中来,顺利推动了西藏的科学发展和全区科学系统的提升。

  林芝市就享受到了科协援藏工作的好处。自从与广东省结成对子,广东省科协专家来到这里,开办现代农产品营销、茶叶种植及生产技术、兰花种植技术等多种多样的培训班,已屡见不鲜。

  4月,广东省科协党办主任吴中华赴藏对接时,双方再次达成一致意见,建立中学科技馆和两个科普示范基地,并将举办林芝市科技工作者培训班和灵芝菌种植培训班,投入资金130万元。

  截至2016年,全国科协系统已累积投入援藏资金8300万元,实施援藏项目近70个,其中省级项目11个,落实资金约6600万元。由中国科协机关部门及直属单位对口西藏自治区科协、17个省市科协对口7个地市科协,建立起了对口援藏工作的长效机制。

  科协持续深入的科普活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把科学的种子播撒进藏区,在科技助力下,一个充满活力的新西藏正在崛起。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言,科技援藏正向科技兴藏迈进。这列“科技列车”正在世界屋脊上飞速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