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首座农耕文化陈列馆让乡愁“刻进”城市

2017-06-19 08:31: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赵玉芹


  耕地的犁、打青稞的敲棍、收割的大小镰刀、碾青稞的穗石、灌木条编的篓子粮仓、青稞酿酒陶罐、石头做秤砣的藏秤……置身其中,犹如穿越到了西藏古代的农业社会:牦牛拉着犁翻松每寸土地,农牧民唱着喜悦的调子播撒种子,丰收季里农牧民们也以最隆重的仪式庆祝粮食丰收。

  就在本月中旬,这样一座位于“圣城”拉萨市中心的西藏首座农耕文化陈列馆对外开放展览。

  考古记载,西藏新石器时代的昌都卡若文化遗址的文物中,保存有相当数量与农业文物有关的器具,如石斧、碾磨器、石刀等,这表明早在约5000年前西藏已经存在农耕,也表明在那个时期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们有可能已经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转变。

  西藏自治区群艺馆、西藏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白玛达瓦透露,2014年正式启动开展以农耕用具普查和征集、农耕歌舞整理、农耕习俗复原等为主要内容的“西藏农耕文化抢救性记录保存”工作,组织专人先后赴西藏山南市和日喀则市各地农牧区,通过走访老一辈农民、陶匠、木匠进行拍摄、整理,编纂出版了《西藏传统农耕用具图典》,此基础上西藏农耕陈列馆建立。

  陈列馆里,陈列了涉及耕种、锄草、收割、脱粒、青稞食用等西藏农耕文明的600余件器具。白玛达瓦说:“这些被解放的‘老物件’从拉萨、山南、日喀则收集而来。它们无不体现着老祖宗的创造智慧,如青稞脱粒机,简单的木架,顶端的一根横木上,竖着一排有间隙的铁齿。带着秸秆的青稞甩下去,往后一抽,穗子上的青稞粒就脱掉了。”

  “还有这些大小不一的木质筛盘,现在筛盘的筛网多是用铁丝网做成,而在古代技术达不到,老祖宗极尽智慧,用牛皮划成细绳编成细密的筛网代替。”

  在展厅一侧,展览了一整套的耕地农具,木质单辕犁可以驾二牛,耕牛的装饰也是格外喜庆,胸带上不仅有牦牛毛编织成的八宝图案,还镶嵌了很多白色贝壳,中间挂着一个黄铜铃铛。一同展示的还有装饰牦牛头的彩色牦牛毛耳坠和额头顶花。

  “取之于自然,用之于生活。牦牛算是自然给予我们最好的馈赠,祖辈们用牦牛耕地,用牦牛毛织青稞袋子、坐垫,用牦牛皮做糌粑袋。而这些都能在陈列馆里找到场景再现。”

  白玛达瓦说,西藏的农耕文化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合了宗教文化,形成了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的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

  隆重的春耕仪式上的二牛抬杠换成了拖拉机,丰收季的镰刀收割也被收割机代替。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机械化的工具高效方便,使得这些老物件慢慢被“解放”,渐渐淡出农耕历史舞台。

  “像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有很多农耕用具的名字也都记不全了,所以不能让农耕文化在我们这里‘断代’。虽然陈列馆已经展示了最详尽的农耕文化成果,但后续的抢救挖掘工作还在开展,希望把老祖宗留下的农耕文化更完善地展现给后代。”白玛达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