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砥砺奋进的五年】这所西藏村小为何迎来生源回流

2017-05-27 08:55: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想


  154人,这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目前的在校生人数。但在5年前,在校生数量还不到现在的1/3。

  不久前,家长强巴把在米林县城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转回到这里。“乡里人数少,学生可以受到关注”。去年9月,另一名家长郑林让一年级的儿子直接在乡里上学,“学校环境好,教学质量不错,当然选择家门口的”。

  他们都相信孩子在这里也会有好成绩——2016年,该校19名毕业生中有5人升入内地西藏初中班,是建校以来考入人数最多的一年。

  “外面漂着的学生回来了。”穿着一身藏装的校长索平,站在学校办公楼内向外张望。

  2012年,这位教了18年语文和数学的教师被调到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担任校长。那时,这所小学只有4个年级,是一所“不完全小学”,学生就读4年后,就面临“断层”的尴尬,要整班转入米林县中心小学。因此,村民大多会把孩子送到县城里,让他们踏踏实实地从一年级上到毕业。

  一位母亲解释:“在这儿学4年,突然换个环境,适应起来又需要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成绩多少都会有影响。”

  学校教务主任乔顿珠回忆,学校建成42年了,2008年至2011年尝试办过“完全小学”,但只有一个学生考上了内地班,升学率太低,县教育局决定还是实行四年制。“当时一些教师还因为教学环境落后,都出走了。”

  索平想要改变这种境况。他给自己立下这样的目标:从严管理,亲自代数学课,把数学成绩提上去。2012年,经过批准,学校变回六年制,索平兼任数学教师。

  数学是当地学生的软肋。考内地班时,一些学生的数学成绩只有40多分,单科达不到及格线,不会被内地学校录取。在很多家长眼中,考入内地班,就能去大城市读书了。

  兼任数学教师之初,索平注意到,学生上课的状态很糟糕,“不自信,怕回答问题,上课无精打采,课堂死气沉沉”。

  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他把这些年的教学技巧都使了出来:学生答对问题,他会伸出大拇指说“你就是未来的数学家”;有人昏昏欲睡,他就把网上找到的笑话说给大家听;谁要是走神了,他就喊一声他的外号,全班哈哈一笑;他会使用“新潮的课件”,把动画人物换成学生的照片,应用题里也都用学生的姓名举例……

  他要求其他数学教师来旁听他的课,认真记录,几名教师起初有点不以为然,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但几次课程之后,他们开始模仿校长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

  这位校长还常常去别的班级听课,观察教师们的表现。他还给学校制定了此前没有过的晚自习制度。他承认自己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如果毕业考试时,依然没有学生升入内地班,可能学校又要变回四年制,自己也对不起这些学生。”

  2014年,南伊珞巴民族乡小学19名学生参加内地班考试,4名学生被录取,很多数学曾经只考40分的学生达到了及格线,索平松了口气。

  如今,学校有供应三餐的食堂,有多媒体教室,石桌上刻着可供练字的田字格,书法班就在操场旁边。学生们诵读完《弟子规》和《三字经》后,跳起珞巴族舞蹈……

  “5年前,这些可都是没有的。”索平说。

  他第一次踏入这所学校时,看到的是坑坑洼洼的地面,低矮的平房,地板朽了,杂草丛生。下雨时,教师爬上房顶去修补,“糟透了”。2013年,学校迎来了一次翻新,老房子得到扩建,教室里添了多媒体设备。目前,本科学历的教师在这里占了一半。随着学校软硬件的提升,有的家长觉得,这所乡里的小学甚至比县里的还好。

  去年9月,珞巴族的雅达儿把即将上一年级儿子送到了这里,她看中的不只是硬件的提升,“没想到学校把珞巴文化看得这么重要”。

  从2014年起,“传承珞巴文化”几个字刻在了教学楼一侧。这源于索平和学生的一次闲聊,他想听几个一年级的珞巴族学生说几句家乡话,但他们只是看着他频频摇头。在乡里,老一辈的珞巴族人很多都去世了,孩子们的父母大多用藏语交流,这让索平觉得很可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索平做了很多努力,现在珞巴族的符号在学校许多地方都能找到。

  学校里有一面珞巴文化墙,墙壁上贴满了珞巴族的历史、节日、宗教、服装、饮食知识。学校录制了校歌,由8位学生用由藏语、汉语、珞巴语3种语言演唱;每周一和周三,是学生穿本民族服装上课的日子,他们会觉得自己“美美的”;就连学校的校徽上,都添加了珞巴族编织手工品时常常用到的竹子元素。

  几位珞巴族教师也忙了起来。藏文教师尼玛每周要教学生说珞巴语,由于珞巴族没有文字,为此他要将珞巴语的发音转换为汉语拼音,再写出对应的藏文和汉文,让学生反复记忆;音乐教师旺姆的任务是教学生们跳珞巴族舞蹈,她找来自己小时候常听到的珞巴族民歌,将基础舞蹈动作融入课间操。几个月后,尼玛发现很多珞巴族学生见面后,开始用本民族语言打招呼,旺姆听到有时学生会哼起珞巴族歌曲的调子。

  刚来学校时,索平校长满脑子都是“成绩”,多一些学生考入内地班,就是他最大的愿望。现在,他的观念变了,他更愿意这样形容自己做的事:有了好的环境和成绩还不够,得弘扬民族的文化,这样的学校才能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