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中国昔日首富县的“涅槃之路”

2017-09-21 09:01: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赵凛松 孙睿


  “当年的美景又回来了。”站在海拔4600米的黄河源头牛头碑下,望着脚下的鄂陵湖和扎陵湖以及众多星罗棋布的小湖泊,35岁的牧民桑杰显得很兴奋,“这样的美景已经有很多年没出现过了。”

  被誉为“千湖美景”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这里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是中国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源头。

  这个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的纯牧业县,在1980年到1982年,当地人均收入超过500多元(人民币,下同),超出全国人均收入125元,曾经连续三年蝉联全国人均排名第一,成为当时首富县。

  今年35岁的桑杰是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的牧民,“听我爸爸讲,80年代初我们家里有七八百只羊和上百头牛,生活富裕。当时大城市都不多见的高压锅,在我们玛多县却是家家户户都有咧。”桑杰抿着嘴一笑,自豪地对中新社记者说。

  根据玛多县志记载,在1982年,玛多县总人口仅为8954人,而牛羊等各类牲畜的总数却达到了79万头(只),人均占有牲畜达到了近90多头(只)。

  桑杰说:“那个时候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牛羊,草原在牛羊的啃食下变得千疮百孔。”

  彼时,超载放牧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但当时玛多县“突破百万牲畜”的口号依然喊得震天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过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当时玛多县自然生态急剧恶化,草场沙化、退化、湖泊干枯。至2005年,玛多原有的4077个湖泊半数以上消失无踪。

  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

  “连续的自然灾害让我们家里的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差,没水的时候还要走20多公里去打水,住在黄河源头边没水喝的牧民比比皆是。草原没有草,家里的牛羊也没的吃,都被饿死了,最严重的时候一年一家死几百只羊是很常见的。”家住扎陵湖乡的村民索格对记者说。

  由于水位持续下降,国家投资近亿元修建的黄河源水电站也成了摆设,玛多县重回无电县状态。

  有位记者曾这样描述当时的玛多:“2004年11月,夜间玛多县城漆黑一片,只有几处微弱的灯光伴随着发电机起伏的轰鸣声时明时暗,县城居民取暖和做饭用的燃料是捡来的牛粪。”

  就这样,昔日的全国首富县在2011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首富县”变成了“贫困县”。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专职副主任、玛多县副县长甘学斌说,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玛多于2003年实施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工程,安置生态移民2434人,减畜284295只羊单位,成功在黄河源头实现禁牧580万亩。

  同期结合官方实施的三江源一期保护工程,黄河源头地区生态有所好转,“千湖之县”的玛多湖泊数量从2004年的1800多个,恢复至目前的5000多个,而整个三江源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60个西湖。

  今年1月,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黄河源头生态管护进入新的阶段。

  甘学斌说,为使当地贫困牧民脱贫“摘帽”,去年以来,三江源国家公园玛多园区由最初的446名生态管护员增加到现在的1684名,工资标准由每人每月1400元提高到1800元,还有草原奖补资金以及草畜平衡奖励,不仅让牧民群众在参与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中获得实惠,同时也激励了群众保护好生态玛多的积极性。

  “现在虽然草原和牛羊少了,但收入增加了。每年2.4万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加上每月1800元的草原生态管护员‘工资’(补助),就有不少。”来自扎陵湖乡尕泽村的生态管护员更登尖措说,虽然巡护工作比较辛苦,但想到脚下的草原还能再长得跟羊腿一样高,就特别开心和满足。

  桑杰说:“对祖辈在草原上生活的藏族百姓而言,黄河源头的湖泊和草原一起,世世代代刻在我们的记忆里。尤其是那些星罗棋布的一串串大大小小的湖泊,它们就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一样,点缀在广袤的草原上,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