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青海藏区:绘就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新画卷

2017-09-18 09:20:06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
共和县民族中学信息技术课堂。

\
新建的幼儿园。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无论是学校还是社区、县城和牧区,到处都是一幅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崭新画卷。而这,只是青海省藏区以民生改善为抓手,加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脚步的一个缩影。

  青海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第一要务,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不动摇,通过一项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藏区民生改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走进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珠玉村,映入眼帘的是正在建设中一排排新房。“房子去年夏天就开始盖了,这几天正打算简单收拾收拾。搬新家了,心里高兴!”40多岁的李丙青眉眼间难掩笑意。去年之前,他们一家四口还住在土木结构的几间老房子里,做梦都想盖间新屋。

  珠玉村是当地的一个贫困村,全村近300户中贫困户占四分之一。除了87公顷耕地之外,大部分村民的生活都依靠外出务工。扶贫工作开始后,村里对出行难、吃水难的137户村民进行易地搬迁,统一集中安置。并积极申请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与易地扶贫同部署,同规划。如今,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大有改善,全村的村容村貌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贫困户拿扶贫资金入股当地企业,每年有固定分红。今年村上还成立了养殖合作社,走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的好了起来。”村委会主任李丙胜如是说。近年来,在全面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海南州不断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力度,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7%以上,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这只是青海省藏区民生改善的一个缩影。省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省财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坚定不移地走“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继续把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优先方向和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每年坚持将财政支出的75%以上投入民生领域,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藏区所有学生实现15年免费教育,城乡近三分之一人口改善了住房条件,减贫人口近百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5% 。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养老、医疗、低保等基本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有了新的提高。

  经济社会大发展群众生活大改善

  今年40多岁的周特加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乡达玉德吉村,七八年前与别人合伙做生意失败后,欠了30多万元的外债,一家人的生活一度捉襟见肘。为了还债,周特加不仅将自家的草场承包出去,还四处打零工,妻子在家照顾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去年2月份,通过村上转移就业,周特加找到了一份工作,每个月有6000元的固定工资。

  一直以来,做好就业工作是海北民生保障显著改善的一大亮点之一。今年,为了继续做好就业增收工作,海北州不断加快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改革,实行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进州就业技能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实施“两后生”劳动技能培训计划,狠抓特色劳务品牌打造,加强区域、企业间劳务合作,鼓励引导农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雪天不见路”,这曾是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各村社牧区道路交通的真实写照。交通不便,一度让河南县牧民群众吃尽了行路难的苦头。自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该县加大交通帮扶济困力度,积极开展交通专项扶贫工作,力争改善交通状况,全力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提起今年刚刚建设完成的村道,优干宁镇参美村的久西加高兴地说:“以前从家里到县城骑摩托要五十分钟,下雨下雪就尽量不出门。今年新修的这条路,我去趟县城15分钟就到了,路修好了,牧民群众的日子过得更有奔头。”

  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6年,河南县实施了将近2000多公里的道路,改善了河南县道路不通畅等问题。仅去年一年,全县就有16个贫困村实施了全覆盖的通畅工程。而黄南州更是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蓄积发展后劲。全年开工建设重点公路项目4项、地方公路项目86项,实施行政村通畅工程92项,使群众出行更加便利。

  民生改善步子稳民族团结基础牢

  今年40多岁的祁存瑞家住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前河乡下湾村。早些年因为意外事故,一只手落下了残疾,外出打工常常被人拒之门外。

  2012年,祁存瑞来到了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治渠乡江庆村。得知他家里的生活情况,当地的藏族村民免费让他采挖虫草,几个月忙下来,收入也比较可观。来江庆村挖虫草的“外地人”并非只有祁存瑞一个。其实,最近几年,每到虫草采挖季节,就有一些特殊的“治渠人”来到这里采挖虫草,之所以说其特殊就在于他们都是残疾人。

  “从2011年开始,我们村里制定了乡规民约,凡是残疾人到我们村采挖虫草一分钱不收,当时村民们极力反对,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了,后来,群众也慢慢愿意无偿接受了这些外乡人。”江庆村支部书记才加解释道。

  如今,这些受到过江庆村特殊照顾的残疾人已经和当地人成为了老朋友。每当虫草采挖结束后,无论收获如何,大家都会找到治渠乡的工作人员送上锦旗,并一一告别。江庆村的村民们则主动帮他们收拾行装,为他们献上哈达,希望他们的朋友们一路顺风,过上好日子。

  最近几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河东街道办事处滨河路社区居委会的日间照料中心成为当地老人口中的高频词。每周一到周六的午饭、晚饭时间,总有十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虽然民族不同,年龄不同,但这里已然成为了大家的“第二个家”。每到周日,中心不提供服务,不能聚在一起,大家的心里反而少了些东西。滨河路社区居委会的蔡本固告诉记者,每年冬季尤其是过年的时候,照料中心就会暂停运行,有些老人等不及过完年就强烈要求中心赶快开起来,老人们日常生活中彼此牵挂,就像家人一样。

  据了解,滨河路社区居委会日间照料中心是德令哈市第一家运营的照料中心,成立于2013年3月,分娱乐健身休息区和餐饮区。为了让老人们吃着舒心,照料中心按照老人们的意见制定食谱,并严格按照食谱烹制饭菜,食谱一月一更换。每人每餐只交4元钱,60%的伙食费由市财政和市民政局补贴。此外,中心定期邀请医务人员、书法爱好者提供健康知识教育、心理辅导、书法辅导、健康体检,老人们在这里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到目前,全市已有昆仑路、滨河路、祁连路、建设路4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投入运营。

  如今,放眼青海省藏区,一幅幅温暖生动的民生图景已然扑面而来。

  不断增强藏区群众幸福感

  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指导工作时提出的重大要求之一。对于藏区面积占全省面积98%的青海而言,藏区民生改善是我们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重要前提。

  实现全面小康,就是实现藏区的跨越发展。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民生改善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全省各族群众生活更美好,无论是省财政每年将七成以上财力用于保障改善民生,还是各自治州立足实际提出并实施的有效举措,过去一年,无疑是藏区民生加快改善、社会加快发展的一年。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藏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着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不仅印证着我党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执政理念,也是青海省朝着“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迈出坚定的一步。

  民族团结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青海长治久安的生命线。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关心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稳定。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专门就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表的重要论述,还是先后出台的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繁荣民族文化、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都对青海省的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方向、寄予了重托。无论是“加快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还是与国家民委签署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合作协议,都为青海省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造了机遇,带来了挑战。

  民生改善与民族团结是藏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如今,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藏区民生改善为抓手,一步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建设,不断朝着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目标前进。

  “物质上富了,精神上也要富”

  “过去没有自来水,孩子上学,人们看病都要走很远的路,自从牧民们在柴旦镇定居以后,现在干啥都方便多了。”记者不久前采访时,大柴旦行委柴旦镇柴旦村党支部书记达布西力图说起这些变化很是开心。

  当汽车开进大柴旦行委柴旦村时,眼前是一派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景象,崭新的蒙古族风格民居、整洁的村容村貌、优美的花园广场、贴心温暖的村委会办公室、设备齐全的党员文化活动室等一应俱全。

  达布西力图介绍说;“1992年,我们村从原德令哈市怀头他拉乡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这两年,随着“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的推进,柴旦村居住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环境变绿变美变干净、道路变宽变硬又便捷……整个村庄穿上了“新装”,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今日的柴旦村,家家户户的院墙上装饰着蓝白相间的民族风格条纹,一座座院落整齐排列、美观大方,绿化、硬化、亮化、美化、通讯实现全覆盖。

  “说起来我们是个村子,其实我们百姓的生活和城里人是一样的。而且现在我们全村91户295人,人人都参加了医保和社保,每个孩子都上了学,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达布西力图骄傲地说。

  在牧民巴图家,各类家具、电器应有尽有,屋内的摆设井井有条。他说:“多亏现在党的好政策,过去在大草原住的是帐篷,条件落后、信息闭塞,现在好了,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富裕文明的新生活。”

  同时,随着大柴旦的发展,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便利。买菜的地方离村子300米,步行五分钟就到了;不想做饭可以下下馆子,川菜、湘菜、面食都有,种类丰富;想娱乐,想购物,村民们也都有去处了。

  过去柴旦村的牧民们靠牧业为生,如今畜牧业依然是大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也产生了一些新变化。很多人家不再自己放牧,而是雇人代劳,自己再做点别的生意,拓宽收入渠道。这几年大柴旦发展快,对砂石等建筑原料需求多,达布西力图看准时机,与几位村民合伙开了个砂石厂,再加上牛羊,年终收入不菲。

  “因为镇上的信息流通更方便,而且有了网络,大家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村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了。”达布西力图说。

  牧民立新就做起了牲畜贩卖的生意。他在当地收购牛、羊、骆驼,再按市场行情卖到不同的地方。

  立新说:“受大家的影响,我也用上了智能手机。和客户交流用微信,对方想看牛羊,拍个照片发过去,很方便。”

  柴旦村是一个蒙古族文化积淀非常丰富的村子,要发展三产,利用旅游业把村子搞活,就离不开传承发扬独特的蒙古族文化。

  那达慕大会是一项最具蒙古特色的少数民族赛事活动,今年五月份,达布西力图组织牧民们自筹资金筹备举办民间那达慕大会,除了邀请周边的各族群众和爱好者参与进来,相互交流、一同庆祝丰收、增进感情,丰富业余生活,还邀请到全省赛马运动员来参加赛马比赛,增加那达慕的观赏性。

  达布西力图说:“脱贫后,我们不仅要在物质上富,精神上也要富,这些年的变化让我们坚信,只要一心一意跟着党的政策走,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