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家园”征文:行走中国,传递藏区的声音

2017-08-29 10:41:36   来源:中国侨网   


  与藏区病患的亲密接触

  为了这个选题我推迟了返回英国的时间。9月下旬,当我再次专程从北京返回成都时,和刚好从阿坝州府马尔康到成都开会的时任阿坝州外宣办副主任陈顺清碰了面,谈了采访的初步设想和纪录片计划,没想到很多想法竟不谋而合。

  计划敲定,在中新社工作人员和张紫宣的积极协助下,抵达成都一周后,我第二次进入阿坝州,第一站是州府马尔康。

  抵达马尔康的第二天,州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向我详细介绍了大骨节病在阿坝州的分布情况以及防控现状。

  随后,我们和州电视台长期跟踪拍摄这一题材的专职导演,一起观看了刚刚剪辑完成的历时三年跟踪拍摄大骨节病患的专题片。

  经过多方讨论和筛选,被采访的家庭和名单初步得到确认,我们的行程也迅速安排妥当。此行目的地三站壤塘、阿坝、红原,三个阿坝州最贫困的县。

  第二天天刚亮,我、州外宣办的蒋祖权老师以及藏族司机罗尔吾老师一行三人出发前往第一站——壤塘县。

  从马尔康前往壤塘的路大部分都在重修,其实是一路塌陷,几乎没有平整的路,即使系着安全带,遇到颠簸的地方人也会从座位上弹起,遇到双车道都在修筑的路段需要等待另一方限行时才可通过。就这样走走停停,7个小时之后终于抵达了壤塘县城。

\

  壤塘县大骨节病异地安置定居点

  壤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财神的坝子”,但美好的寓意并没有给这座小县城带来好运。壤塘是阿坝州大骨节病情最重的县,因病致贫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是个山脚下的小县城,我们当晚就住在县政府旁边的宾馆,这里据说是县里条件最好的宾馆了。

  9月末的高原夜已经寒气逼人,宾馆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晚上洗澡时,热水突然停了,我就这样匆匆洗了个冷水澡,然后穿着一身运动装,钻进了冰凉的被窝。虽然身体还没从冷水澡中温暖过来,但因为旅途的疲劳,睡意很快侵袭上来,滤清了梦。

  清晨的壤塘空气是清新透明的,从早上的寒气袭人到中午的烈日灼人,高原的深秋可以一天感受四季。

  在壤塘,我们采访到了患大骨节病多年,从山上搬到山下定居点做旅游生意的牧民,走访了当地为山上牧民家庭小孩建设的全免费寄宿学校,深入到了当地为大骨节病患免费开放的养老院,见到了受大骨节病困扰多年的藏族老人们。

  居住在壤塘棒托寺患病多年的藏传佛教僧人热情地把我们请进家门,为我们煮起酥油茶,用藏语告诉我,每个月都会有工作人员定期送来免费的大骨节病治疗药物,多年来从未间断。

  虽然条件艰苦,但一路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和孩子脸上热情纯真的笑。

  相比壤塘县的泥泞道路,随后两天在阿坝县的采访还算顺利,除了没有网络信号,这个小县城因为没有自己的发电厂而导致电力供应很不稳定,往往吃顿晚饭餐馆里要断断续续停电4、5次,我们一行人也打趣说,在这样的烛光里讨论采访行程是不是也会有种浪漫的情调呢。

  从阿坝县到红原县的路很平坦,但是需要翻过两座大山。来到红原县月亮湾的那个清晨非常寒冷,前一个晚上下了入冬后第一场小雪,整个村子和草原变成了一片白茫茫。

  月亮湾是在当地政府资助下为山上游牧的藏族人建设的定居点,目的是让常年游牧的安多藏族搬到山下,改变居住环境、换掉粮食和水源,切断致病的各种可能源头。

  定居点的房子由政府按人头资助3万5000元建设,粮食则是免费每月按人头提供给各家各户。

  多年来,大部分患病藏民都改变了以往青稞酥油糌粑为主的饮食习惯,改吃大米。换粮换水是在大骨节病病因未明的情况下,对当地居民最好的保护和预防措施之一。

  我们抵达的清晨,村委会门口特别热闹,患有大骨节病的村民正在等着领取县医院发放的药品和免费问诊。

  走进定居点的最深处,是一家经营茶馆的患有大骨节病的藏民母女,妈妈查白和女儿都是丈夫早逝。虽然生活清贫、病痛折磨,但是母女俩相依为命的善良、真诚让人为之动容。

  特别是女儿的那句话:“虽然生活苦一点儿,但是有妈妈相依为命,看到儿子能够健康的长大,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

  红原县大骨节病藏族患者查白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