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湟鱼洄游: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

2017-07-14 10:01:20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张启杰


  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不仅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区域内最重要的水资源和气候调节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而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水生生物-鸟类-草原复合生态共生体系中的纽带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在青海湖整个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记者在青海湖主要入湖河流——沙柳河看到,成群结队的湟鱼摩肩接踵逆流而上,前往上游淡水区域产卵,“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洄游盛景,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前来观看。

  种群稳步恢复:鱼鸟共生生态和谐

  记者从省农牧厅、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获悉,随着封湖育鱼、打击盗捕、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的推进,近年来青海湖湟鱼资源量稳步恢复至7.08万吨。2002年以来,我省已累计向青海湖流域放流1龄湟鱼苗种1亿多尾,在封湖育鱼和增殖放流“双轮”驱动下,湟鱼资源得到恢复性增长。“到2016年底,裸鲤资源量已恢复到7.08万吨,是保护初期的27倍。”省农牧厅副厅长巩爱岐告诉记者。

  为保护湟鱼,2000年至今青海湖已连续17年封湖育鱼,禁止任何人捕捞,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对盗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此外,青海还投资1000余万元在沙柳、泉吉两条入湖河流建人工设施,将过去的拦河坝换成多级带有凹槽的阶梯,方便湟鱼洄游。

  监测结果显示,青海湖流域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维护良好,2004年至2016年,青海湖面积增大169.67平方千米,相当于增加了25.5个西湖。而鸟类数量也从2000年的164种、5万只增加至二百多种、数十万只。近年来,前往当地的鱼鸥、赤麻鸭、黑颈鹤等明显增多,在青海湖畔形成了鱼鸟共生的和谐生态景象。

  打击力度加大:密集行动震慑偷捕者

  记者从渔政部门了解到,青海湖流域涉及我省3个州4县24个乡(镇)4个农(牧)场147个村,其中环湖周边的部分村庄群众曾有捕捞习惯,在政府明令封湖育鱼期间,仍然有些人铤而走险,进行偷捕活动。

  随着打击非法捕捞、贩运、加工、销售裸鲤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几起重大案件的侦破,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整体上偷捕、销售裸鲤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记者从渔政总站获悉,今年上半年我省渔政部门共出动人员130人(次),对重点区域累计巡湖路程4000余公里,联合检查16次。办理各类案件4起,其中刑事案件2起,涉案人员5人,行政案件2起,抓获违法涉案人员2人,没收渔网1760盘,没收渔获物1000余公斤,罚款4万元,没收冲锋舟、皮筏子5艘,暂扣摩托车6辆、汽车1辆。

  为了防止偷捕的湟鱼向外省流通,今年年初,渔政部门还与甘肃渔政对兰州4个水产品市场开展执法检查,在今年1月10日至4月15日期间,我省专门组织开展了“2017冬季打击盗捕贩卖湟鱼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期间,对青海湖湖区开展了高频次清网。布哈河派出所联合当地工商、卫生等部门组织当地餐馆经营户开展法律宣讲,组织人员对各饭馆开展不定期突击检查,并对管辖湖区开展巡逻检查;市场组在没有车辆、人员少的情况下,组织站办公室、刑侦科人员对重点市场进行检查20次。多措并举对偷捕湟鱼者起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宣传力度加强:走村入户让每个人认同湟鱼生态价值

  “看了媒体这么多的报道,我知道了我们湖里的湟鱼对生态是这么重要,以后更要好好保护了。”正在哈尔盖放牧的牧民尕扎说。

  “除了媒体宣传,为了扩大封湖育鱼工作的影响力,我省每年还会根据封湖育鱼工作形势,开展湟鱼资源保护宣传月活动,针对不同群体,通过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通告、横幅、万人签名、公益广告、短信、电视、报刊、网络等方式向全社会宣传保护青海湖湟鱼以及保护湟鱼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省渔政总站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深入村庄、农牧户、餐饮店以及市场、学校、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音相结合的方式宣传湟鱼在青海湖生态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宣传足迹遍布全省。

  “要让青海湖湟鱼的蕴藏量持续上升,使青海湖周边的生态越来越好,使湟鱼以及其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好,为湟鱼创造更加美好的家园,让这种鱼鸟并存共生的美好画面一直持续下去,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游客和当地群众,大家保护湟鱼的意识都上升到了生态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