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海东:刚柔并济 打造人才“黄金谷地”

2017-05-11 10:06:27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翠茹 刘冰


  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人才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青海而言,尤为稀缺和宝贵。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立足省情,将加快人才发展提高到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

  今年以来,作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海东市,坚定不移地将打造全省人才高地作为实现地区跨越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主要发展路径,本着“从硅谷到中关村,从中关村到柳湾村”的国际视野和战略胸怀,秉承“筑巢引凤、成就未来”的人才理念,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积极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制定出台了人才“黄金谷地”建设计划和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倾全力打造体制灵活、人才集聚、环境优良的人才“黄金谷地”。

  刚性政策保障,全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2017年3月,海东市委书记于丛乐在海东市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中的科技、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界别委员联组讨论上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要不断解放思想,包容人才、支持人才,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正因如此,海东市在人才建设工作中,首先确定好人才建设目标,重点围绕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及现代新兴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创业载体和实训基地,培养引进一批服务海东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

  据介绍,到2020年,海东将培养引进100名左右符合青海省“千人计划”要求,能够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企业发展以及社会事业进步的高端创新人才,2000名左右职业素养好、具有市场开拓精神和一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00名左右门类较全、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5000名左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20000名左右掌握一定技术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左右专兼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

  为实现上述目标,海东市制定人才“黄金谷地”建设计划,对创新创业平台给予大力支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质认定的,一次性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资助;企业科技创新平台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的,给予50-100万资金扶持;对投入使用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业技师工作室每年分别提供50万、30万、10万元经费支持,连续扶持三年;对运转良好、作用发挥突出的创新创业载体,一次性给予50万元经费补助等八个方面加大政策创新,明确政策支持。

  同时,对引进的高端创新人才达到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条件的,除享受省上特殊政策外,再按省级支持资金50%的比例给予一次性特殊支持;引进的创新创业团队成员除按照人员引进层次分别享受一次性省、市特殊政策外,还可享受50万元生活补贴;挂职的博士服务团成员,满一年且表现优秀的,给予5万元生活补贴。

  “出台这些人才新政主要基于海东撤地设市后,随着转型发展和东部城市群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海东实现跨越创新发展的一个短板。人才兴则事业兴,加快海东发展必须依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支撑。因此,这些人才新政的出台,不仅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海东创新创业,也会激发本土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海东必将成为各类人才各展所长、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创新创业,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热土!”海东市委组织部部长陈启福深有感触。

  柔性引才引智,全面放活人才发展机制

  科技是发展的强大引擎,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人才已然成为全国各地竞相争抢的“香饽饽”,那么,海东市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海东市采取挂职兼职、阶段性聘任、“人才飞地”等模式积极开展柔性引才引智,重点引进入选“中央联系的国家专家信息库”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重点学科首席科学家以及曾在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技术领导职务或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拔尖人才,为海东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养、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等智力支持和服务,并建立“不看时间看业绩”的柔性引进人才考核管理和评价激励办法,给予相应的政策待遇。

  其中,2012年成立的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暨海东科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示范区在北京市外建立的第一个辐射基地,历经五年的建设,也已成为海东市的科技创新基地、人才集聚基地、企业孵化基地,正在为全省增添更大的创新活力。

  “这里对我们企业的发展益处很多,也享受到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尤其是在技术对接这一块在‘青海中关村’就能和几位中科院的专家直接对接,这对我们的发展很有帮助,来这里是正确的选择。”青海航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王臻在谈到公司在“青海中关村”的发展时说到。

  说起企业研发的无人机,王臻劲头很足,“别看它个头小,功能可不小,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在同行业中无人机最多的承重量是20公斤。但我们公司和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的大载重无人直升机可以载重45、160、800公斤,我们相信这个行业是有发展潜力的,也会被更多的领域所需要……”

  人才,将在海东未来的大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工作思路,适时打造“人才飞地”

  木茂鸟集,水深鱼聚,只有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如今的海东正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破茧化蝶,正在突围人才之困……

  基于“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这样一种认识,海东市紧紧围绕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和服务等关键方面,以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大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强与无锡等对口支援城市、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定期选派企事业单位优秀人才进行挂职锻炼或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同时,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整合市内职业教育资源,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促进中高职衔接,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依托海东工业园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基地,定期举办“企业家成长讲堂”、企业家论坛等活动,为企业家学习交流创设新空间。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和基层一线人才,计划设立名师、名医工作室,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此外,全市上下积极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各级党委每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人才工作;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班子成员每人确定1个企事业单位作为人才工作联系点,直接联系2-3名高层次人才,对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每两年表彰一次;在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窗口,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设立海东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引进培养、生活补贴、平台建设、表彰奖励等。如此一来,为海东市营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尤其对我们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来说,给了我们很多指导性的建议,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青海明阳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金锁说。

  大力引进急缺人才,盘活用好现有人才,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海东人才模式”为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兴市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并走出了一条我省特有的夯实人才根基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