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通天河畔藏娘社(二)

2017-04-21 09:17:38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唐涓


\
  藏娘社

\
  老房子

\
  藏式碉楼

   4

  这是一栋残缺不全的老房子,每一处细节都在向我们释放它来自久远年代的信息。我们跟随着房主人,看他小心翼翼打开院落木门锈迹斑斑的大铁锁。门楣上堆积的陈年泥土,长满蒿草,成为鸟族的爱巢。日月轮回,代代相传,房主人也说不上这祖屋的准确年份了。但高大的院墙,坐落的气势,都明示了房主人曾拥有的显赫地位。如今院子里只堆放着一些废弃的日常用品,空寂的老屋人迹荒疏,我们来回走动,日积月累的尘土扑面飞扬。可以看出,时代的变换会消弭许多历史痕迹,但老屋格局距今并无二致。佛堂在整个院落地位尊贵,如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凋败的残垣断壁间,惟有它完好如初。光线幽暗,借助手机电筒的光亮,那木梁上精美的彩绘和墙上的壁画,带着远去时代的印记浮现在我们眼前。欣喜的是,村民现在有了保护文化遗存的自觉意识,让它们留了下来。

  夜色浓浓,村庄陷入了静寂与黑暗,这静与黑的空前,是我们在灯火缭绕和噪音纷繁的城市无法感受的。如同某位作家形容:连空气都是黑暗的。尼玛家的客厅,我们围拢在一起聊天,燃烧牛粪的炉火将温暖传递给我们。屋顶节能灯散发的微弱光亮,让我在笔记本上做点记录都很困难,这光源取自太阳能蓄电池。尼玛解释说,附近那个太阳能小发电站的电不够用,这些年村民的生活提高很快,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让用电量大大增加,村里只好采取分片供电的办法,我们正好赶上他家停电三天的日子。一周时间里,有一半是在无电状态,这在我们的生活里已难以想像。

  幽暗的灯光并不影响我和尼玛一家的谈话。尼玛早饭后要赶回培训学校授课,因而这个夜晚对我十分珍贵,我有大把的问题想问,却被语言交流的障碍滞留在了心里。通过翻译的交流是受限被动的,这让我感到沮丧。尼玛的家庭现在是六口人,一对儿女,女儿已经出嫁,儿子也娶妻生子。当了爷爷的尼玛其实只有50岁出头,他的妻子还不满50岁,24岁的儿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之间人生阶段的错位,这也许是我们生活得与失的错位。在整个村落,尼玛家的生活算是宽裕。尼玛是藏娘唐卡艺人,在当地享有很大名气。他从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如今被儿子接了过去。自己把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唐卡艺人的身上,每年也有可观的收入。我没有见到尼玛的儿子,他几天前被一所寺院请去画壁画了,看来唐卡技艺也达到了较高水准。除了唐卡,虫草是当地家家户户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十年来,虫草价格一路飙升,加之玉树虫草品质卖相远近闻名,销路旺盛,完全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条件。藏娘社所属的草山,多年来被村民小心呵护,虫草优良的长势绵延不绝。尼玛说,今年他们社平均每人挖到了1500根。这时,尼玛的儿媳白玛兴奋地插话说,她一个人就挖了2400根。

  2400根?按当下的价格,那该是多大的一笔收入啊,大大超过了我的年工资,我感到吃惊的一刻,也深感保护自然资源有多么重要。

  5

  早晨7点整,外屋的铁皮烤箱开始发出声响。起初轻手轻脚,之后就越来越大。当炉膛的余灰被掏净后,新添的干牛粪迅速燃烧起来,接着,一只沉重的铝锅盖住了蹿起的火苗。我赶紧翻身而起,我知道接下来尼玛的妻子布毛才让会走进我们睡觉的房间,重复刚才的动作。其实进屋前,布毛才让已经在牛棚里忙碌了两个时辰左右了。她先要依次给牦牛挤奶,清理牛棚,再把牦牛交给放牧员,这才准备用刚挤下的牛奶煮奶茶。

  尼玛家养了5头牦牛,挤下的牛奶足够一家人食用。奶制品是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所以藏娘社家家户户都养有牦牛,草场有限,最多的也不过十余头。为节省劳力,社里采用集体放牧的方式,即把牦牛集中后,由各家每月轮流放牧。每天傍晚,暮归的牦牛从山上慢悠悠走来,女主人就会出去领回自家的牦牛,牦牛的归圈给一天的生活划上了圆满。村落的每一幅场景,都让我读出了盎然诗意。

  早餐是奶茶和糌粑,在藏地,这种饮食习惯不知延续了多少岁月。许多年里,这个村落始终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田地生长的青稞,草场上吃草的牦牛,它们的贡献被分别制作成了手抓肉、糌粑、酥油、奶茶、酸奶等,日复一日滋养着在高寒地域繁衍生息的民族壮实的肌体。不同的是,过去食物完全出自手工,天然、纯粹,没有半点现代工业的污染。而今那些一片金黄的青稞地空空荡荡,连飞鸟都不来光顾了。藏娘社没有大片平坦的田地,无法动用机械耕种收割,靠人工成本太高。村民说,劳碌一年不如买现成的青稞粉合算。像尼玛一家,每年买250公斤青稞就够了。生活中没有了耕种青稞的劳作与收获,曾经依偎在村旁溪水上的几盘老水磨,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布毛才让在我放青稞炒面的碗里添加了一大块酥油,这是用他们家的牦牛奶制作的,鲜嫩的黄色,散发出醇厚的乳香,诱惑着我们被各种添加剂麻木过的肠胃。将酥油、青稞炒面和滚烫的奶茶自然地融为糌粑,并不容易。我数次深入藏地,仍然不能得心应手,最终还是搅成了一碗糊状。尼玛的儿媳掩嘴偷乐,布毛才让却见怪不怪,拿来一只汤勺,让我舀着吃。这个家庭的温和气息让我觉得贴心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