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和谐藏区行】美丽藏乡绽放美丽产业

2017-02-24 09:33:08   来源:青海日报   


\
充满民族特色的巷道。

\ 
东周在自己家的“车间”里加工木桶。

  “雨水”刚过,一场轻盈的春雪就覆盖了同仁大地。沿着山路一直向前,两侧山坡上的青松在积雪的映衬下更显葱茏,越往大山深处,景致就愈发迷人。

  目光追随着一条蜿蜒的河水缓缓向前,在同仁县城西南方22公里处,一排排藏式民居映入眼帘,扎毛乡到了。平整的街道两侧古色古香的藏式小店依次排开,一个个“藏家乐”夹杂其间。好一个最美宜居藏乡!

  “这条街原本可不是这样,这些商店几年前还都是畜棚呢!”说话的人叫才让东智,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扎毛乡的党委书记,他所形容的便是他2010年到乡上工作时的第一印象。

  的确,几年前,一无集体经济、二无基础设施、三无支柱产业的扎毛乡的“名气”不小,作为一个半农半牧乡,全乡4000多人人均耕地只有0.02公顷,外出务工和采挖虫草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穷则思变。贫困的扎毛人下定决心走出一条致富路。

  “从2010年到2014年,我们乡上陆陆续续建起了合作社,有种植苗木的、有种植藏药的,还有搞养殖的。总之,村民致富的积极性算是调动起来了!”才让东智笑着说。

  2014年开始,扎毛乡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高原美丽乡村”、“特色藏寨”、“传统村落保护”……接二连三的项目让不少村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个人们印象中的扎毛乡变样了。基础设施大踏步跟进后,原本偏僻的扎毛乡换了面孔,那些原本保留在大山深处的传统文化也在这时渐渐显露出它独特的魅力,在藏戏、龙鼓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衬托下,大山深处的扎毛乡变成了一个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好地方。这时,逐渐转变观念的扎毛人突然意识到,多年来自己生活的这片青山绿水,才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希望。

  “其实,早在2014年实施项目之初,我们乡两委班子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就坐在一起商量发展路子怎么走,最后决定取长补短,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旅游脱贫致富。”才让东智告诉记者,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后期三大项目在实施时,就围绕旅游的思路,极大地突显出扎毛藏乡的特色。

  2016年年初,经过多方争取资金,实施完“高原美丽乡村”项目的扎毛村又实施了60户藏家乐改造项目,每户统一配备了3组藏式沙发、3组藏式茶几、3套被子床单、厨房消毒柜等,还在门前竖立了藏汉两文的招牌。随后,将新建的蝴蝶滩旅游接待中心打包租赁,让扎毛村的80多户村民年均户分红1000元左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经过宣传推介,扎毛乡渐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去年5月份,还没正式营业,就有一批客人到我家来了,我们给这40多个人做了两顿藏餐,一天收入了2000多元。”回忆起赚到第一桶金时的情景,才让三知笑得合不拢嘴。而对于他的母亲才让卓玛和妻子李毛扎西来说,这件事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都靠我儿子去跑运输,没想到我在家做顿饭也能赚钱了!”才让卓玛激动地说。

  才让三知一家人从旅游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而对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南加来说,唱了半辈子藏戏的他终于盼来了更大的“舞台”。

  “去年,村上尝试着接待了几批游客,我们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把藏戏和龙鼓舞。这种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让不少人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村上还能有保留得这么完整的传统艺术。南加的一副好嗓子征服了所有的人!”扎毛村的老支书夏吾杰骄傲地说。

  今年41岁的东周是个靠手吃饭的手艺人,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木工技术在村里无人能比,酥油桶、糌粑盒,一块块木头在他手里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县城不少的商店都是他固定的销售点。

  “去年有很多人来村里旅游,我做的东西也被拿去展览,不少人看完就来我家找我,前前后后做了大概50多件吧,卖了一万块钱左右。”东周停下手里的活,指着放在一旁的木桶笑嘻嘻地说:“这个就是西宁的一个游客订做的!”

  “目前我们乡上的旅游发展刚刚起步,虽然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也有老百姓从中受益,但还有不少地方需要完善,我们也去湟中县卡阳、群加等地学习取经。”才让东智指着不远处的麦秀山说:“今年,我们计划依托扶贫项目在那建一批旅游别墅,打造百亩花海,并且申报‘国家3A级原生态藏乡风情旅游景区’,走好‘旅游富民’的发展之路!”

  采访结束时,正值傍晚,雪后的空气潮湿而又清新,和袅袅炊烟一起飘来的还有一声声清脆的鸟鸣。在村道上玩耍的孩子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一旁“漫步”的牛犊悠然自得地摇着尾巴。

  原来,扎毛乡的发展之路,一直都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