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三名藏族小伙的转型之路

2017-01-13 10:07:30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俊杰


  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嘎嘉洛帐篷合作社,远远听见加工车间传来的机械声音。掀开门帘,热气扑面而来。在加工车间内,几位牧民忙得不可开交,有裁剪布料的,有编织工艺品的,一旁存放着制作好的帐篷。

  尕松原是索加乡的牧民,自从举家搬迁到治多县城后,他主动到嘎嘉洛帐篷合作社学习缝纫技术。经过两年的艰苦学习,尕松学会了缝纫技术,成为邻居学习的榜样。在尕松学艺成功的带动下,不少牧民转变思路,主动作为,积极到合作社学艺。如今,尕松在治多县城开了一家裁缝铺,收入稳定。像尕松一样,学成技术后开店的已经有好几位了。

  “合作社是2007年成立的,当时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大家作为生态移民搬迁到县城。牧民离开草场,放下牧鞭。虽然牧民们有国家补助生活,但都觉得不能坐在家里吃闲饭,于是,大伙出谋划策。经过考察后,发现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很有市场,大家以前就在家里制作牛毛帐篷,手艺还不错,我们就决定成立合作社,主要生产藏民族特色手工艺品。”嘎嘉洛帐篷设计合作社一位负责人说。

  治多嘎嘉洛帐篷设计合作社成立后,有编织裁缝基础的10户牧民加入合作社,制作藏族手工艺品,其中最拿手的当属牛毛帐篷的制作。如今,这个合作社还是治多县总工会技能培训基地。

  同样,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达协塘移民社区石艺加工厂,我们见证了后续产业带动全村致富的故事。

  在一间简易的厂房内,牧民格南熟练地操作一台电脑雕刻机。电脑屏幕上,一条曲线闪动着,随着曲线趋于稳定,一行整齐的文字出现在了平滑的石板上。看到自己操作成功,格南激动地说:“终于学会电脑操作了,以后可以自己干活挣钱了!”

  牧民格南从小就在草原放牧,跟随父母搬进达协塘移民社区后,格南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天,格南得知社区要举办电脑培训班的消息,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培训班。像格南一样,经过技能培训,许多藏族青年都学会了电脑雕刻机的操作。

  眼前的一切,让老板尖措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尖措说,没想到两年前的一次尝试,居然尝到甜头了。几年前,尖措从山东济南学艺回来后,开始达协塘牧民创业的第一步。伴着隆隆的机器声,当第一块机器雕刻的石经板呈现在大伙眼前时,轰动了移民新区。

  在三江源项目的扶持下,达协塘移民石艺加工厂有数十台雕刻机,初步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然而,达协塘移民社区的牧民并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拓宽致富思路,走多元化产业路子。目前,达协塘移民社区除了石艺加工厂,还有砖厂、藏式服装加工厂等。后续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甘德达协塘移民社区的生产生活融入城镇,牧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根本转变,敢闯、敢干,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发家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

  达协塘移民社区工作人员说,移民搬迁的主题就是安居乐业,达协塘移民社区首先在实现了定居的目标后,当地党委政府着力解决村里的水、电、路及村容村貌的整治,使最初的定居,发展为后来的安居。

  “搬得出、坐得住、能致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后续产业发展是基础。达协塘移民社区的后续产业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由苦到甜、由稚嫩到成熟、由单一到多元的过程。

  像达协塘移民社区一样,目前,甘德县立足当地优势资源,各移民新村的后续产业多头并进,已形成中药材采挖、藏服加工、石刻加工、劳务输出、交通运输等成熟产业。面对移民社区牧民文化程度低、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技能薄弱的现实,新村党支部在调查了解后,明确移民社区的发展重点和方向,给予移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很大的信心,也使后续产业上规模打开突破口。

  甘德县达协塘移民社区是三江源地区移民社区发展的缩影。目前,后续产业作为三江源地区牧民未来发展的主动力引起三江源地区各州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科技培训、能源建设、禁牧搬迁、建设养畜等工程的相继实施,推动牧区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绿色产业发展,促进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得“青海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一观念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牧民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