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我们也是高原的“兵”

2016-06-30 10:44:26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吴朝


  和常年驻守在珠峰大本营以及雪域高原上各个边防哨所的人民子弟兵一样,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工程人也是高原的兵。他们不畏严寒,不避高反,为西藏社会的蓬勃发展打通一条条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因为有这些高原工程人,才让西藏的发展有了保障。站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之上,大声地告诉中国,告诉世界:我们,我们也是高原的“兵”!

  条件艰苦 我们依然坚守

  站在海拔四千米的木克多岗,面向常年冰雪覆盖的沃德贡杰雪山,禁不住想呐喊一声:我们也是高原的兵!

  记得今年阳历三月刚过的时候,雅鲁藏布江还结着厚厚的冰,雅江两岸的那一行行一排排的沙柳才刚刚发出鹅黄的芽,那一望无垠的大片草甸和草原,还是满目的萧瑟与枯黄,而我们这些工程人,却早已在这藏蓝的高原之上,开始了新的一个春天的战斗与耕耘。

  于我们来说,就是流浪,哪里有项目,哪里有工程,哪里就有我们的机械轰鸣,钢盔身影。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工程人。

  就我所在的项目来说,全线50多公里,其中海拔在三千六百米以上的里程至少占百分之九十。项目地是在西藏自治区的山南地区,距首府拉萨两百多公里。

  由于刚刚开春,高原上的冻土还未消解,自来水是无法抽出的。据当地的藏族同胞讲,要吃上自来水那得等到六月份以后,天气转暖,气温回升的时候。于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吃水用水,这个最基本但是又最费脑筋的生活问题了。

  没办法只能和当地的藏族同胞一样,挑着担子,提着水桶,背着水壶,握着马勺,沿着一眼也望不到头的群山去找那一汪汪的山泉雪水,或者实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就直接在那条叫做沃卡的小河里拉水吃。就算是泉水,在这里也是人畜共用,更不消说那河水了,泉水也好,河水也罢,都不可避免地常常携带着泥沙,甚至都能闻见一股浓浓的牛粪味儿。

  后来,随着工程的一路开进,净水器终于运进来了!那个兴奋,那种幸福,似乎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感知,那是无论如何用语言也描绘不了的!净水器净化总是有限的,感觉那净化了的水比米面油还要珍贵,洗脸水可以洗脚,洗脚水可以洗袜子,总是那么地小心翼翼,不敢浪费。可洗澡,几乎就成了一种奢望,一是因为高原气候太寒冷、缺氧,二是因为这水的来之不易,总是有种舍不得洗的心疼。

\  
(资料图)

  高原工程人 一道靓丽的风景

  最受煎熬的也最让人动容的就是我们的农民工兄弟了!

  前几天在砌筑水沟的作业现场,曾遇见过一个约莫五十出头的老乡,闲谈中得知,他已经来西藏这边第五个年头了,这五年里,只回过三次家,两次是春节,一次是大儿子考上交大的时候,剩下两年都是在工地留守看门。他有三个孩子,除了大儿子在上大学,另外两个都还在读高中。生活的压力已经压得这位才刚刚五十出头的男人的脊梁成了一张弯弯的弓,可那双沾满了水泥砂浆的粗糙大手,却是那么地厚实有力,抹抹额头渗出的汗水,憨厚地对我笑着说:“这棉袄好,军货,正宗的,穿着暖和。公司专门给我们配发的!”我望着这件已经沾满泥水的棉袄,再看看他那双已经烂了脚趾头的军用黄球鞋,显然,他是没穿袜子的。我不禁鼻子陡然一酸,慌忙从口袋掏出一盒从老家带过来的十块钱的“云烟”硬塞在他手上,他激动地一再推辞,口里还一个劲地对我说着:好…好…好领导…好老乡……

  同样是在前几天的工地检查中碰见过一个河南偃师开加油车的小伙,他说今年三十二了,但是那皲裂的嘴唇,黝黑的脸庞看上去却有四十多岁。坐在那辆比他不知大过多少倍的大卡车上,那双干裂的大手紧紧握着方向盘,双眼直视前方,盘旋在这海拔四千米以上的上坡弯道上,熟练地简直就像一个有着几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他来西藏几年也是很少回家。

  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工程人,为西藏人民的富裕小康不畏严寒,不避高反,为西藏社会的蓬勃发展打通一条条最重要的经济命脉,是高原上靓丽的一道风景!

  筑梦时代的我们这些工程人,其实和常年驻守在珠峰大本营以及雪域高原上各个边防哨所的人民子弟兵一样!站在这茫茫的雪域高原之上,大声地告诉中国,告诉世界:我们,我们也是高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