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墨脱公路沿线告别“孤岛” 珞巴山乡换新颜

2016-06-06 13:43:3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黄志武 米玛 毛娜


  头戴藤帽、身着短衣、打着赤脚,随身佩戴各式的彩珠、海贝、兽牙的装饰品,更有威猛的腰刀、弓箭……这酷炫的打扮早在千百年前就成为珞巴族男人的标配,穿行狩猎在山林之中尽显男人的威猛和英勇。而珞巴族的妇女则腰围土布筒裙,头戴小彩珠,耳配藤耳环,再配以项链和腰间的小铜铃、串珠,展现出独特的灵动和秀美。

  这些真真实实呈现在眼前的民族风情,让人不由从现在的生活当中跳脱到悠远的过去,而这一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留存的古老民族,依旧会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天空之下,让更多的人有缘遇见这些淳朴的“原始人”。

  沿着新建的墨脱公路,记者来到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达木村,这块曾经与世隔绝的孤岛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旅游饭”越吃越香

  一进达木村,记者就看到“扎西农家乐”的牌匾悬挂在茅草顶、木头建筑的珞巴民俗馆屋檐下,格外引人注目。

  黑黑瘦瘦、笑迎来客的扎西,是这家农家乐的主人,今年44岁,说起话来有点腼腆。

  2012年,墨脱县和达木珞巴民族乡扶持达木村25万元,扎西投资15万元,建起了这间珞巴民俗馆,里面有珞巴族狩猎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和场景模拟及珞巴服饰、藤竹编艺术展示等。

  就在这间民俗馆里,扎西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藤竹编艺术,自豪地介绍珞巴族的风俗民情,还给客人表演歌舞,让游客感受独特的珞巴文化。

  “一年下来,能收入10万多元,游客冬天多、夏天少。”扎西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对记者说。

  扎西是达木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看到旅游的兴起,看到墨脱公路即将通车,他心动了,于是在县里和乡里的支持下,办起了这家农家乐。

  新生活看不够、道不完。兴致勃勃的扎西又带领记者参观了民俗馆旁的农家乐。这是一栋具有珞巴族建筑风格的两层楼新房子,扎西投资了36万元,有6间房、10个床位,一次可以接待10人住宿、20多人吃饭。在扎西农家乐,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珞巴族独具特色的食物,欣赏到珞巴族歌舞,还有40多种藤竹编产品供游客挑选。

  “从开业至今,经济收入有30多万元,前年家里买了一辆20多万元的越野车,今年又盖起了新房。现在,村里已经有7家农家乐,我们这辈人过上了与上辈人不一样的好日子。”扎西开心地说。

  惠民政策富山村

  在达木村采访,记者看到,环形水泥村道正在建设中,民房改建如火如荼,村里的民俗文化墙、人工湖等正在加紧施工,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这是我们达木小康示范村的建设项目,援藏、交通、扶贫、民宗等部门共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后,不仅有村委会办公室、文化室,还有广场、民俗文化墙、人工湖等大众休闲娱乐场所,旅游也会慢慢发展起来。这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达木珞巴民族乡副乡长次多益西对记者一一细说。

  惠民,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给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达木带来了新发展、新变化。

  2007年,墨脱县投资247万元,对K110——乡机关公路进行新修建和改扩建,使达木珞巴民族乡成为墨脱县历史上第一个通公路的乡镇,4个村全部实现通公路。

  在村民索朗家,记者了解到,他家9口人,有4个劳动力。去年,公益林补贴、边民补助、粮食直补等各项补贴共计4.2万余元,加上农业收入2万多元,全家年收入近7万元。“现在,家里正在建楼房,有10间、280多平方米,自己出了30多万元,国家补贴了12万元,今年8月就能建成。”索朗笑容满面地说。

  次多益西告诉记者,2014年,全乡惠民资金达645万元,水、电、路、气、讯基本到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彰显特色文化

  2014年,达木村文艺队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每年文艺队都要参加接近50场的演出,由于表演的节目和人员都极具珞巴特色,深受百姓的喜爱。

  文艺队都是村里的小伙子和姑娘组建而成。他们有表演就聚在一起排练舞蹈,结束后就干零工或者农活,每次排练都由乡政府发放误工补贴50元,因而他们都愿意参加表演。

  23岁的罗布次仁,因为喜欢跳舞,被选入文艺队,一年下来,光在文艺队就能拿到接近2万元钱。他用不太熟练的普通话对记者说到:“以前我就很喜欢跳舞,曾经被挑选到县歌舞团,由于种种原因,回到达木村,参加了村里的文艺队,主要就是跳门珞舞。我们的舞蹈现在挺受欢迎的,我也希望能把我们的舞蹈跳到拉萨去,让拉萨的人也能感受到我们珞巴人的热情。”

  次多益西说:“成立文艺队的主要目的是宣扬珞巴文化,同时,逢年过节时,让他们在达木村表演节目,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