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劳申伯格的西藏情缘

2016-01-11 15:10:5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新建


 \

1985年李新建和劳申柏格在拉萨

  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与抽象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创造了著名的“综合绘画”,这是他走向波普艺术的开端。劳申伯格早在1982年以及1985年来过两次中国,其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和西藏的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影响尤其重大,掀起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场波澜,也给翟跃飞、李彦平等援藏艺术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985年在西藏的画展工作我曾全程参与,对劳申伯格其人及作品都有些感触。当时进行展览布置工作时有3个人跟着他,一个女翻译,一个助手,一个摄影师。摄影师拍摄全程记录,这个展览是全球巡回展,这个全程记录将在下个场地展出。展览作品大概有五十多件,还有五六件装置和十个影像作品。当时西藏的电视还很少,电视的图像也不行。藏民一看见电视就喜欢,他展示的电视装置图像里面有米老鼠和唐老鸭的片子,藏民觉得很好玩,只围着电视看,对他那些装置、丝网版画、图片和现成品并无太大兴趣。如果把劳申伯格理解为他在推销美国文化,他也许还真想让老百姓看懂他的作品,明白他的艺术观念。他让摄影机记录下朝圣的藏民,从大昭寺、布达拉宫拜佛转经,转到他的作品面前那种游荡、充满诧异惊愕的感觉,又会有些莫名的好奇心,有些藏民会沾点酥油摸一摸他的作品,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

  关于如何解释劳申伯格的作品,他曾说要根据每件作品去想象,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场景里有不同感觉,赋予它新的定义才会有其意义。他曾经让我去给他们解释他的作品,问那件立在白铁盆里的半节大提琴是什么意思,我随口说“一位习惯性流产的夫人”,他哈哈大笑。有一天他去我画室看我的作品,跟我讲,“做艺术,胆子应该大”。他说的胆子大的意思就是要在观念和思想上更开放,更深入地打开。劳申伯格观念非常前卫,他善用图像重叠的魅力,把生活中最平凡的东西当作创造材料,似乎有想突破艺术极限的能量。劳申伯格试图通过他所展示的作品表达出:艺术的创作并不是要被固定在单一媒介和模式上,而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超越所有的限制。

  虽然西藏离纽约十分遥远,但我总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出西藏的熟悉之感。他认为精神的神秘性是藏在高的地方,而这儿是世界最高的地方。他想不断地探讨神秘及未知的世界,在陌生的环境里找到新的原动力。他自己觉得像是这个时代的考古学家,不停地去寻找新的经验,搜集新的信息来构建他的艺术理念中的理想帝国。

  劳申伯格是第一个带着自己众多作品进入到中国艺术现场,同中国艺术家做面对面交流的美国当代波普艺术大师。可以说几乎所有中国的当代艺术家都有所谓的参照坐标,不论是从时代背景、表现手段、理论与观念描述上,中国艺术家在看到了西方艺术家的原作后肯定会有极大的收获。中国当代艺术如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5新潮,1989年集成“中国现代艺术大展”是有一个演进嬗变的过程。在这之前,比如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哈莫藏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展,这两个在80年代初最具代表性的原作展览,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具有极强的冲击力量。风起云涌的’85新潮运动是让你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家面对西方艺术在观念思考、表现手法上真正开始对接,而且还捆绑在一个持续不断的集体行动中直至今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从好几个艺术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感悟过来的。劳申伯格很好地掌握了美国文化成功地大行其道的秘诀,实践并诠释了标新立异的“心无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