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告别“穷窝窝” 奔向致富路

2016-12-22 10:21:27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颖


  “外面挺冷吧,快进屋,屋里暖和。”当记者来到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幸福家园”小区的李长德老人家时,感受到老人家里浓浓的暖意。“今年冬天可享福了,住进这楼房里,不仅屋里宽敞亮堂,还有热乎的暖气,真是没想不到我有生之年还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李长德是三合镇索尔干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世代居住在大山腰上,村落地理条件差,耕地均为浅脑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村民们长期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最糟糕的是,这个偏远山区常年干旱缺水,李长德叹息道:“以前,村里有200多户人家,由于干旱缺水,种田种地几乎养不活人,大部分的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搬走了,剩下了不到40户啊。”

  今年11月份,李长德和村民们终于摆脱了“看天种地、看天吃水”的困局。作为平安区三合镇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困难群众,李长德搬进了政府修建在三合镇的安置小区“幸福家园”。他的安置房面积有80多平方米,在第三层,小区接通了天然气,家家户户不仅有暖气,一开水龙头,还能有热水,搬迁的村民彻底告别了用水、吃水难的生活。

 \

  记者看到,小区内实施了绿化、亮化、安防工程,配套建设了卫生室、农贸市场、休闲广场,实现了暖入户、气上楼、饮水达标和环卫保洁……让走出大山的贫困群众一步踏入了现代化的城镇生活。

  近年来,平安区把实施扶贫易地搬迁工程作为彻底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举措,先后在洪水泉、古城、三合6个乡镇的16个村中实施了扶贫易地搬迁项目,有效改善了大山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

  然而,在全区最大的乡镇三合镇,仍然有许多群众生活困难,渴望脱贫。要让贫困群众彻底走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就要搬出大山,搬到生存环境好的地方去生活。为此,从去年开始,平安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措施,积极探索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新模式,对三合镇最贫困的翻身村、邦业隆村、窑洞村和索尔干等村的贫困户采取“进镇上楼”的方式,统一规划建设扶贫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小区,整村搬迁,集中安置农户411户,将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管理有序、居住舒适的幸福家园交给了山区贫困群众,让他们“挪穷窝、拔穷根”,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

  冬日的山村,树林空寂。站在小区外平坦的公路旁,三合镇党委副书记星来华指着远处的两座大山说:“你看,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山里走,最南端的村庄就是邦业隆村,那里自然条件很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住在那里的村民无法摆脱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年轻人娶媳妇难、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难等等困扰。如今可好了,全村人正陆续搬到镇上的安置小区居住,还有翻身、窑洞等村的近200户贫困农民也挪出了以前的‘穷窝窝’,和城里人一样住进了楼房,过上了新生活。”

  “树挪死、人挪活。对于我们这些‘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喜悦之情令邦业隆村的村民虎有福激动不已:“我们搬下来后不到20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平安城区,去打工也方便了许多。”虎有福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家做客。只见宽敞明亮的三居室,摆放着崭新的家具,电视机、冰箱、洗衣机一应俱全,阳台上的三角梅花开得格外鲜艳……“以前住在山上,我们一年到头的收入就靠种几亩土豆、油菜和燕麦,出趟门费劲的很,现在搬到镇里,可以随时去城区打工了,一天挣个百来块钱不成问题,我还想学个一技之长,多挣点钱。”

 \

  既要搬得出,还要稳得住。

  只有解决了经济收入来源,搬迁出的村民才能真正安心生活。平安区扶贫开发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不是一搬了之,而是充分考虑如何促进贫困农户增收。‘移民’下山后,将按照规划对全部土地进行规模流转,采取“专业合作社+农场+农户”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同时,通过吸纳贫困户优先进入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务工,使贫困户既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又能参与创业,或获得工资收入,逐步实现脱贫致富。据估算,这几个村里的农民搬迁后,可整理复耕土地约533.7亩(35.53公顷),加之原有耕地,耕地面积可达6829.7亩(455公顷)。目前部分土地已用于生态牧场、生态旅游村的发展和建设了。”

  今年年初,一直在外地打工的金月安得知家里要搬新房子了,便兴冲冲地赶回了索尔干村老家。夫妻二人在外闯荡这些年,父亲无人照顾,儿女无人关心。“我们在外边实在放心不下家里。”金月安说:“我们在离家不远的生态牧场务工,虽然收入少了一点,但能照顾父亲、看着孩子,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心里才踏实。”

 \

  与金月安有着相似经历的严芙玲是翻身村的村民,如今,她已经成为“幸福家园”物业管理公司的一名员工。她的新家有九十多平方米,住在五楼,平日里既可以照看孩子,还可以为村民们做好服务工作。“以前送孩子上学,早上五点就起床,下午3点放学又去接,一天要花将近2个钟头。为了让孩子上幼儿园,很多村民只能在乡上幼儿园的附近租房子住。”严芙玲告诉记者:“如今方便得很,出家门走路十几分钟就到学校,大一点的孩子也不再要家长接送了。小孩上学安全了,老人看病方便了,自己工作挣钱的机会也就多了。”说着说着,严芙玲便笑得合不拢嘴。

  “搬进了新村子,找到了新路子,乡亲们领上了新房子啊浪个来……”窑洞村的村民段林宝不由地哼唱着他喜爱的“花儿”小调,他向乡副书记星来华提出了一个心愿:希望“幸福家园”能组建一个文化活动队,让村民们在闲暇时光,唱个,跳个,高兴个,让新家园充满欢声笑语……

  记者感言:

  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贫困群众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对获得一份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来源,彻底改变往昔生活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是搞特色种养殖还是开办“农家乐”?是进产业园务工还是安排公益性工作岗位?总之,精准扶贫中,必须要帮助他们找出自己的生产长项,为他们找出可以挣钱的“门道”。

  易地搬迁,解困的意义远不止于逃离“困境”,而在于倍增发展的机会与可能。相信,借助国家扶贫攻坚一揽子优惠政策,通过解决山区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就业增收等问题,一定可以使他们真正离开“困境”,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