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记者走访四川藏区:静悄悄发生着大变化

2016-12-05 11:03: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鹏


 \   
高原上架起“电力天路”。 王鹏 摄

  “以前烧牛粪、用柴禾,做一顿饭都在烟熏火燎中完成。现在用上电了,既方便又环保。”家住四川甘孜州石渠县洛须镇的柯生说起电力畅通后的生活变化,泛着高原红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柯生的笑容,是四川藏区农牧民生活的缩影。近年来,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巨大的变化正静悄悄发生着。

  雪域高原架起“电力天路”

  “照明靠油灯,取暖烧牛粪”,这句话曾是四川藏区农牧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面积相当于山东省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等原因,70%以上地区曾长期被无电、缺电所困扰。

  平均海拔逾4000米的石渠县是甘孜州海拔最高的县,过去有着“太阳部落”的称号。前几年,雅砻江上两座“孤网”运行的水电站曾是全县用电的唯一来源。每年冬季,河流一结冰,电就断了。2014年,“电力天路”修到了这里,“太阳部落”永远告别了黑暗的冬季寒夜。

  记者在石渠县走访时看到,道路两侧的大山上,一座座电力铁塔向远处延伸,在阳光照射下宛如巨龙。这几年,新都桥-甘孜-石渠联网工程、川藏联网工程、“电力天路”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相继在四川藏区实施,已基本解决了无电人口供电问题。

  电力的畅通改变了藏区农牧民的生活方式。甘孜州白玉县河坡乡村民甘玛亚说,“现在,晚上可以一边烤着电炉、一边看电视,睡觉可以用电热毯,还可以用洗衣机,不必再担心冰冷的水把手冻伤了。”

  旅游业成“核心竞争力”

  每年夏季开始,有着“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之称的318国道就会热闹起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开始了对“川藏线”的征服。毫无疑问,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

  甘孜州雅江县正是凭借318国道穿境而过的优势,打造起了旅游通道经济。雅江县河口镇香格宗村里,34户人家有26户开起了骑友驿站,全村人均收入在十来年时间里增长了十多倍。

  最早在村子里开旅社的阿志玛尝到甜头后,2015年开起了一座投资达400余万元(人民币,下同)的乡村酒店。他告诉记者,相信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酒店将在3至5年内收回成本,他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甘孜州道孚县八美镇雀儿村曾是传统农业村。如今,全村农牧民中超过一半开了“藏家乐”。村委会主任热科说,“政府为每户出资2.6万元进行房屋内外设施改造,仅在夏季旅游旺季,每户就有2万多元收入。”

  雅江县和道孚县只是四川藏区大力发展旅游脱贫的缩影。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底,四川藏区2016年已实现旅游总收入422.08亿元,同比增长17.4%,接待游客人数4774.96万人次,同比增长16.3%。

  15年制免费教育大力实施

  多年以来,四川藏区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一直是重要的现实问题。2013年秋季、2015年春季,甘孜州、阿坝州分别开始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制免费教育,学前教育保教费减免政策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藏区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记者在雅江县呷拉教育园区走访时看到,寄宿制学校里现代化的校舍、食堂和操场与大城市相差无几。校长降央泽仁告诉记者,“学校面向雅江县所有乡镇孩子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招生,临近县的孩子也会来就读。”

  被宿管人员和孩子们收拾得很温馨的8人间宿舍里,11岁的贡确顿珠为记者朗读了一篇藏语课文。他用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在学校很开心,我会好好学习。”父母都是农牧民的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

  “孩子们在学校就读,全部可享受免费寄宿制教育。15年制免费教育,直接让藏区孩子受惠。”降央泽仁说,学生每人每学期可享受到1250元生活补助,大大减轻了农牧民家庭的负担。

  脱贫不落下一个农牧民

  基础设施的改善、民生工程的投入,让四川藏区的脱贫攻坚也有了保障。这两年,藏区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过去广种薄收、靠放牧为生的农牧民,有的将土地流转,变成了农业产业工人。

  在阿坝州阿坝县各莫乡查不让村,村民们将土地流转给了企业,用于种植玛咖。除每亩320元的租金外,老百姓每栽种一米玛咖可得1元工钱,政府每天再额外补助40元。企业田间管理负责人张玉慧说,“一个人一年大概可以工作90天,收入2万多元。”

  在甘孜州色达县农牧民技术培训中心,有200多人在学习唐卡绘画、金银加工和藏装制作等手艺。18岁的翁达镇吉沟村村民门扎拉来到这里学习藏装制作,她说:“再学习半年,我就可以开一个缝纫店了。”

  脱贫,绝不落下一个农牧民——这是中央和四川省的庄严承诺。四川藏区大力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项目,藏区贫困人口已从2010年的62.02万人下降到了2015年的约25.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