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守护藏区群众健康的高原医疗队

2016-11-25 09:48:01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海天


  “人都说高原美,人都说高原蓝……”一首《高原蓝》唱出了高原风光的美好,引起了人们对高原生活的向往。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高原上不但有美丽的风景,更有生活的不便。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正是这样风景又美、生活又难的地方。在所有困难当中,最可怕的是高原特有的一些疾病。

  高原上气压低,食物不容易煮熟;高原上不易种菜,人们缺乏维生素;高原上野外热饭不易,牧民常要吃风干的牛肉……这些环境造成的问题,最终会导致人们患上“高原病”: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风湿骨痛、囊虫引起的癫痫……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生活在甘南的藏族同胞们,往往得吃风干的牛肉。这种牛肉里可能含有的寄生虫,一旦在人体内成活,就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严重时会形成脑部囊虫病,并进而破坏人的神经系统,从而形成癫痫。一位11岁的藏族小姑娘,不幸得上了这种可怕的疾病,住进了甘南州人民医院。可惜的是,这所医院治疗条件有限做不了脑电图,病人需要转院去兰州。

  甘南的藏族同胞,要转院去兰州,谈何容易?既面临着语言沟通不畅的问题,也有着排队挂号的困难,重新诊治也需浪费时日……就在患者一家陷入困境之时,一双双温暖的手伸向了这个不幸的家庭——帮她们联系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帮她们安排尽快入院,帮她们介绍病情病史。很快,小姑娘在医院顺利地开始了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挺好的!我妹妹得到了很大的帮助,现在能够正常学习了!”患者的姐姐高兴地说。

  这些伸出援助之手的,是甘肃省卫计委组织的“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医生们。去年底,作为队长,孟宪栋带领几名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军医战友,来到了甘南州人民医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藏医疗工作。“来不及想感性的东西。我们每天想的就是病人的病情,治疗的方案。临床医生的思维离不开病人。”孟宪栋微笑着介绍,他们在这里不但要诊治病人,还需要带徒弟,还要帮忙建设医院。他总结的工作经验是:“沉下心来工作,潜移默化教徒,一点一滴地改进藏区医院的工作。”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援藏”,流水的医疗队。本月底,孟宪栋和他的小分队就要奉命撤离,但是他的战友们会来接替。“下一步,我们想让甘南州的医院具备做脑电图的能力。”依依惜别,援藏一年的医生们就要离开了。他们留下了成绩,也留下了蓝图和计划。高原的天空还是一样的蓝,但是他们已经来过。

  高原上有蓝天,也有“玉兰花”。兰大一院的李玉兰医生,来到甘南州夏河县人民医院援藏,也马上就满一年了。马上就要撤离了,她却还放心不下病人们。一位因车祸造成颅脑外伤的病人,让她尤其牵挂。24日下午,李玉兰像往常一样来到重症监护室,给这位病人做临床检查。她戴上听诊器,仔细地听了病人的心跳,又通过仪器观察了病人的数据,一脸凝重和关切。已经没有知觉的病人不会知道,这位医生与他的家属一起,维护着他虽然没有知觉但却还算平稳的最后一些生命体征。

  “病人在兰州住了57天院,花了32万元。带着呼吸机被救护车送到了这里。”夏河县人民医院的一位领导介绍,本来对这样的重症病人,医院是没有信心和勇气收治的。但是想到李玉兰和兰大一院医疗队在这,他们就鼓起勇气收治了。结果是令人欣喜的,病人很快能够脱离呼吸机自己呼吸了,到目前已经稳定了20多天。病人家属表示,生命体征比原来强了一些。“病人家属不放弃,我们也不会放弃。”治病治到这个程度上,已经不止是在治病,还是在温暖病人的家属和整个藏区、整个社会。此时的医学,不但包含着技术,更加包含着伦理道德。

  据介绍,甘肃省卫计委组织“组团式”援藏医疗活动一年来,有十支来自省内大医院的医疗队,一直服务在甘南藏区。这些队伍用他们出色的工作,挽救着患者,和谐着社会,促进着团结。高原之上,蓝天之下,军队和地方是一家亲;城市和乡村是一家亲;兰州和甘南是一家亲;汉族和藏族是一家亲;医生和患者是一家亲;政府和群众是一家亲……

  藏语中,医生被称作“曼巴”。现在,原来的“曼巴”要走了,接替的“曼巴”很快就来。希望在这些“曼巴”们接连不断的努力之下,藏区群众的健康会越来越“扎西德勒”(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