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青海藏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2016-05-27 09:07:59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林玟均


  原标题: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 青海藏区:绿色发展风劲帆满

  有碧水青山,有蓝天白云,这样的环境,如何发展经济?

  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称的大美青海,给出的答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的,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理念最直接的解释。

  这也是青海重要生态地位最完美的体现。

  因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永远是青海发展的基础和底色,占到全省面积98%的青海藏区,尤是如此。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藏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着力培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永续发展的真谛。

  如今,三江源头芳草萋萋、湖泊粼粼,祁连山下碧水常流、松柏如云,青海湖上百鸟竞翔、烟波浩渺……当环境改善愈发催长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美已成为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最大资本和优势。

  立足特色,推动生态产业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新思路。作为“中华水塔”和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的青海藏区,确立“以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来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视生态环境为生态资源优势和优质生态产品,并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引导,使之逐步成为转变生产方式、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之一,这无疑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体制机制的自我革命。

  经过多年艰苦探索,青海省藏区不仅走出了一条遵循自然规律、符合省情特点的生态保护之路,而且在保护独有生态资源的同时努力让其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动力。

  初春,当记者再次走进青海藏区,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由令人感触颇多。

  一个地区的经济该如何发展?站在市场经济角度看区域经济,只有“特”,才能在广阔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青海藏区的“特”在哪里?从区位看,青海是除西藏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6个在青海,藏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不言而喻,只有藏区发展了,青海才能真正发展;只有藏区实现小康,青海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青海有着全国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而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和环青海湖地区同属藏区。辩证看青海,最明显的优势是生态,最宝贵的资源是生态,最亮丽的名片是生态,最大潜力、最具后发赶超的还是生态。

  特色区位、特色资源、特色环境,成就了青海藏区独具特色的发展禀赋。因此,在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今天,突出特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优化生态产业体系,也就成为了青海藏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集群发力,推动产业生态化

  发展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基础而重要的内容,体现积极性、主动性和根本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是发挥青海藏区生态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个区域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则决定着发展的质量,决定着经济的健康前行。青海藏区只有将资源优势与产业特色相结合,才能培育出独具优势的产业竞争力,也才能让更多藏区群众共享产业生态化改革的红利。

  新生的玉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跨越提升,但是,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来支撑,而产业培育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一直是制约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短板。

  为此,玉树藏族自治州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吸引大批生态移民进城务工。引进许多民族服饰、藏式精品工贸类企业为龙头,建成民族服饰加工和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核心基地——省级扶贫产业园项目,生产的精美藏族服饰和民族首饰从新玉树成批生产走向成都、拉萨、昌都、那曲和尼泊尔等地。目前产业园已吸纳藏族服饰、藏饰加工等企业4家。

  “利用电子激光裁床一天裁剪藏服150多套,可供20多名员工缝制。效率远远高于人工一天裁剪2套,4名缝纫工都满足不了的过去。”这是记者在位于玉树市(省级)扶贫产业园的诺布岭藏族服饰加工厂看到的情景。目前,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里解决就业300人,绝大多数属于生态移民,他们放下牧鞭,成为按月拿工资的新型牧民,最高月收入5000元。

  在安冲白旺藏饰精品工贸有限公司,匠人更松月收入过万元。在这个产业园区,生态移民更松不仅实现了高收入,也不断让自己的手艺更加精益求精,延续传承。

  产业的兴起,发展方式的转变,让藏区群众挺起了“腰杆”,看到了希望。

  转变藏区群众思想观念、培育新型牧民,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打造产业龙头……昔日青海藏区的贫困牧民们逐步搭上致富快车,迈向了生态富裕之路。

  据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规划财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多年来,政府加大对藏区政策的倾斜力度,对藏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实施区域特殊类型扶贫攻坚工程;同时在6个民族自治州创新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投资34.11亿元在99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中建立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扶贫产业基地453个,更有15个扶贫产业园区强势助推精准扶贫。

  绿色经济,激发藏区发展活力

  花海门源,祁连雪景……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机勃勃的生态旅游业如一家家“绿色银行”,帮助许多藏区农牧民“借景生财”。

  不仅如此,从特色轻工业到特色畜牧业,再到生态旅游业……青海省不断加大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力度,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产品供给地、生态安全屏障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环湖地区发展种养、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建成青海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

  目前,这些特色产业正在不断放大集聚效应,在消除贫困、促进就业中,为藏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自2011年以来,青海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高于青海省平均增速,预计到2020年,青海藏区城乡居民收入将接近中国平均水平。

  时至今日,行走在青海藏区,青海湖畔,海南、海北、黄南等藏族自治州现代农牧业实验区建设风生水起;穿行于三江源头,玉树康巴藏文化风景区、果洛格萨尔生态文化保护区、黄南同仁热贡艺术等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

  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为一体又相互促进的青海藏区生态旅游业、生态畜牧业等正在步入产业化发展之路,在使生态资源生金变银的同时,又调动了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

  绿色为“底”,产业求“绿”。我们坚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当下体量尚小的青海藏区高原生态产业,会随着青海省生态经济的强势崛起而成长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