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触摸西藏浪卡子县的“温情调解”模式

2015-12-21 11:52:10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张黎黎


  原标题:触摸浪卡子县的“温情调解”模式

\

  听说浪卡子县很冷,提着一件大棉袄,记者备足装备出发了。

  途中波光粼粼的羊湖湖面上水鸟嬉闹着,牧场上成群的牛羊在觅食,路旁老人们晒着太阳闲聊着,映着蓝天白云,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前往浪卡子县需要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拉山,再逆时针绕羊湖行车几十公里。来到浪卡子县人民法院时,副院长格参扎西早已等候:“今天上午有一起调解,要不一块去看看。”就这样,记者走进了一起调解纠纷,触摸到这里独具特色的“温情调解”模式。

  能调则调——

  这是对老百姓最大的负责

  “今天是一起家庭婚姻纠纷调解。”格参扎西跟记者介绍说,“接到案件后,我们先帮当事人分析他们诉讼的这个事情,再告诉他们用法律途径解决结果是怎样,双方调解又是怎样一个结果。在双方当事人了解纠纷解决途径之后,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司法程序。”

  “就今年来说,我们一共受理了13起民事案件,12起都是以调解结案的,调解率达到92.3%。”格参扎西笑着说。

  格参扎西来浪卡子县人民法院已经有8年了,他拥有丰富的调解经验:“这些争着吵着要离婚的夫妻,其实很多都是一时赌气,最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沟通。”

  “就今年,有一个离婚请求,其实事情很简单。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忽略了妻子和孩子,妻子就要离婚。” 格参扎西说,接到这个案子时,法官首先告诉男方有照顾妻子和孩子的义务,告诉妻子丈夫在外打工也是为了养家。“这么一说,丈夫心生愧疚,当时就表现出了和好的意愿,最终两人重归于好。”

  谈起这一件件调解成功的案件,格参扎西有说不完的感受:“最重要的是站到老百姓的立场来考虑事情,有些人会认为我们是嫌麻烦才不开庭,其实调解才是最费时、费力的事情,要摸准当事人的心理、要抓住他们内心的需求,更要符合他们的意愿。”

  “但我们知道,调解才是对老百姓真正负责。” 格参扎西坚定地说,“有时候即使案件已经判决,若对方拒不履行,当事人的权益也得不到维护。而调解不一样,调解是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实现双方履行义务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当判则判——

  搭建和谐调解之路

  当然,对于那些不适合调解的案件,浪卡子县人民法院秉持坚决裁判的原则,以维护司法正义。

  2015年初,一位四川农民工与某加油站签订了劳务合同,但农民工在作业时受了伤,不久,油站把工作转给了其他人。双方就受伤民工的医疗等费用一直未达成一致。高额的医疗费让当事人不得不将加油站告上法庭。

  “像这种案件,就不适合调解了,因为通过双方多次协商已经没法达成一致意见,再调解也无益。” 格参扎西说,最终,经浪卡子县人民法院审判,判决加油站给农民工赔偿5万元。

  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由于被执行人自身生意失败,经济条件不乐观,在法院多次执行后仅能偿还给农民工4.7万元,剩余的3000元再无能力偿还。看着处境窘迫的双方当事人,浪卡子县人民法院决定启动司法救助。“我们最后从执行救助金中取出了3000元,替被执行人偿还给农民工。”

  执行救助金是浪卡子县拨款给法院,专门用于当事人完全没有执行能力,生活条件特别困难时,为了保障另一方当事人的权益,法院就会代为履行。

  法制宣传——

  营造法律调解氛围

  浪卡子县连续几年没有发生过恶性案件,成为名副其实的平安县,在这份平安背后法制宣传可谓功不可没。

  深入当事人家门口就地立案、就地解决的巡回办案,对浪卡子县法院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今年,浪卡子县法院车载流动法庭巡回办案11件,结案率100%。“巡回办案通常都是调解结案。”格参扎西向我们介绍的时候,翁果村党支部书记贡桑走了过来,“我们县法院每次都来我们村民家门口办案,给我们村委会帮了很多忙。”

  “村民有纠纷先会来找我们村委会,如果我们解决无果,就会找法院。”贡桑很感激地说,“但我们的县法院为了方便群众,总是会开着‘流动法庭’车,带上材料,直接在村里办案,结果大家都很满意。”

  格参扎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大家对判决结果满意,主要还是归功于长期开展法制宣传工作。”

  法制宣传工作一直被浪卡子县人民法院作为重中之重。格参扎西拿出一本藏文版的《农牧民法律知识手册》说:“我们把《婚姻法》、《继承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中与老百姓生活最贴近的法律翻译成藏文,免费发放给他们,这样老百姓闲暇时间也可以看看,潜意识里就加强了法律意识。”说到这里,格参扎西很是自豪,“其实这一切都是连贯的,我们用法律宣传奠定法治环境基础,再用调解的方法,大家接受得自然就会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