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扶贫变“伸手要”为“动手干”

2015-12-14 10:07:00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毛娜


  原标题:变“伸手要”为“动手干”

  走进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乡白定村油桃种植基地,千亩桃树整齐排列,不禁让人赞叹它的规模。

  “种植基地把我们的地按照每年每亩2000元租过来,还吸收村民来这里维护桃园,进行施肥、剪枝技术培训,在学到技术的同时,一个月还可以拿到2100元的工资。”白定村村民洛萨告诉记者,“今年5月,我们村举办了桃花节,8月举办了首届油桃采摘节,许多拉萨市民都到我们的桃园里摘油桃。”

  拉萨市扶贫办副主任次仁介绍说,白定村油桃种植基地是城关区扶贫项目,采用“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参与的260户780名农民都是当地贫困户,城关区财政局专门设立扶贫专账。从第一年的运行情况看,不仅丰富了拉萨市城郊休闲观光产业,经济效益也相当好。

  产业兴、则民富。让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过上好日子,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白定村是一个典型例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

  在新一轮脱贫攻坚中,西藏瞄准扶贫对象,在继续推进整乡推进、农业开发的基础上,加大了产业开发力度,安排实施种植、养殖、家庭旅游等特色产业开发项目,激发了群众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变“伸手要”为“动手干”。

  精准瞄准贫困对象

  扶贫开发工作,核心就是精准瞄准贫困对象。

  西藏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牧民在扶贫开发中唱主角,使其成为开发的主体、受益的主体,最终成为投资的主体。

  今年60岁的仓觉,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嘎冲村村民,因家中劳动力不足导致家庭贫困。2013年,经县扶贫办牵线,她成了嘎冲村藏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对象。合作社每年为她提供免费鸡苗,并负责收购藏鸡蛋,去年家里现金收入超过5000元,年底还从合作社分红1800元。

  日喀则市康马县南尼乡的强巴洛桑,在扶贫项目投资27.95万元的基础上,自筹资金建起了藏式家具加工厂。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采用现代化雕刻、绘画、加工等技艺,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致富能手。 今年,他组织25名贫困子女进行木匠技能培训。截至目前,家具厂吸纳贫困群众就业20人,同时扶持带动周边贫困户10户86人,从业人员月人均增收达5000元。

  在西藏,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仓觉”和“强巴洛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扶贫开发项目中,摘下了“穷帽”、拔掉了“穷根”。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区共安排实施“十二五”整乡推进扶贫乡(镇)330个;2011—2015年,共实施269个整乡推进扶贫任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3.79亿元,安排整乡推进扶贫项目2436个。受益人口46.5万人,年人均增加收入1050元。

  资源与市场有效结合

  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的脱贫动力,西藏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整合资源,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通过积极探索“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

  娘热乡仁钦蔡村8组位于拉萨市城郊,为达到市场和资源的有效结合,2012年,扶贫部门利用国家扶贫资金30万元,建起面积达363平方米的扶贫洗车场,实行“党支部+能人+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项目受益群众推选一名有责任心、有经济头脑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洗车场经理,以贫困群众为主,自主经营。仅2014年,扶贫洗车场项目就为43户户均分红4000元,还吸纳9人就业,人均年工资达到1.5万元。

  而在2009年贫困发生率还在67%高位的阿里地区改则县察布乡卡尔强玛村,村里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在改则县城建成了村预制厂,成立了农牧民经济合作社,贫困农牧民在县城参与生产运营,当年实现利润70余万元。2014年,预制厂实现利润229万元,卡尔强玛村农牧民经济合作社成为阿里地区管理最规范、效益最明显、扶贫成效最显著的一个农牧民增收组织。

  近年来,全区各地(市)充分利用区域地理优势,积极实施能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增收的产业项目,并根据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性质,积极整合资源,“量身打造”经营模式,坚持“多维角度”抓帮扶,使项目覆盖到更多的贫困群众,做到脱贫精准。

  同时,西藏产业扶贫严格执行中央“两个70%”的原则,即每个片区县7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其中直接用于支持扶贫对象参与产业发展的资金要争取达到70%,资金向产业扶贫集中。

  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民增收难的现状,扶贫开发项目更是被农牧民群众称为幸福路上的“得力助手”。

  产业化带动龙头企业

  拉萨市堆龙古荣朗孜糌粑有限公司是拉萨市糌粑加工的龙头企业,董事长达瓦次仁表示,公司发展壮大离不开扶贫开发政策。

  公司自创建以来就将扩大生产规模与群众增收致富相结合,推动建立了“订单式”、“合同式”青稞种植,以高于市场价0.2元让利于群众,辐射带动4000户青稞种植户实现增收,并吸纳310户农户从事糌粑加工,实现了年户均增收3.7万元,带动24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过去,家里4亩地仅靠种植青稞收入不高。从前年开始,我们和一家企业签订了合同,改种玛咖,一年下来每亩地比种青稞增加了6800元的现金收入。”堆龙德庆县乃琼镇村民边久谈起他的幸福生活,笑容挂在脸上。

  边久所说的企业是“净土健康产业”。拉萨市全力推动,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净土健康产业”,以扶贫项目为依托,结合各县(区)特色资源优势和功能定位,开展生态绿色健康的特色种植养殖业、观光农业,打造贫困群众可持续的稳定增收产业。

  产业带动与自我发展互促互进,全区扶贫开发把种植业、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五大产业作为产业扶贫重点,坚持产业规划与行业规划相统一,建设内容与行业项目相衔接,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的平台。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认定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25家,培育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专合组织32家,初步建成了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加工、特色建材、民族手工业等产业基地,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增长16%,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6.5%。

  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江白告诉记者,在今后的产业扶贫开发工作中,西藏要继续把产业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精准帮扶机制,确保扶真贫、真扶贫,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创新产业开发方式,拓宽项目选项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规模发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