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学藏族话采访农牧民

2015-11-09 09:56:0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张京品


\

  下乡的路很长,下乡的收获很多。西藏的氧气稀少,但新闻却不少。

  在西藏做记者三年,由于下乡多,同事们给我起了个绰号,叫“张乡长”。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下乡感悟。

  感悟一:永远在新闻现场。

  如果不是4月的那场地震,我可能很难来到曲松多河——中国和尼泊尔的界河。藏语中,曲松多的意思是“三条河”,河这边就是我国的吉隆县萨勒乡,是西藏地震中受灾最重的乡,距离拉萨超过800公里。

  到萨勒乡,需要翻过一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沿途不时能看见路两旁高过车身数尺的积雪,陡峭处,车轱辘与悬崖边相距不过两拳。司机说,那是他在西藏走过的最差的路。

  30公里的路,走了2个半小时。到了萨勒,司机就返回了吉隆镇,我只身一人留守在萨勒乡。

  尽管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但凭着坦诚交流,我很快和萨勒乡抗震救灾指挥部熟悉了。晚上,住在灾区的帐篷里,早上和灾区群众一起吃糌粑,白天就一个人跑到附近的村子和安置点采访。

  当时,萨勒乡两个村因为道路中断和外界失去了联系,只能沿着塌方的山崖才能过去。考虑到余震和雨季可能随时到来,救灾指挥部决定将两个村的村民转移出来。几番争取,救援人员同意我跟着一起走悬崖。

  听说悬崖很险,转移村民前一天,当地干部普布多吉把我带到悬崖处。只见一面是断崖裂谷,一面是壁立千仞,半座山体已经滑落,一阵风吹过,碎石便哗哗滚落,沟谷间顿时尘土飞扬。

  我沿着悬崖边走了不到二十米,心就开始扑通扑通直跳:踩着的碎石细沙在下滑,头上却开始掉落碎石,下面就是不见底的深谷。我抓住悬崖上的一块棱角,把采访本放在悬崖边的一块石头上,在惊慌的呼叫中被救了回来。

  然而,就是这样危险的悬崖,为了转移受困的群众,普布多吉和当地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六次往返,表现出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正是因为有了走悬崖的切身感受,我采写了《六走悬崖救群众 玩命县长受称赞——西藏吉隆县副县长普布多吉奋勇救灾事迹感人》的稿件,普布多吉被评为西藏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感悟二:融入采访对象的生活。

  对于很多西藏的记者来说,有时候难熬的,不是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而是语言不通。他们常常抱怨,感觉受访的农牧民讲了很多,但翻译却只有两三句话。

  为此,到西藏的第二个星期,我就报名上了一家藏语学校的夜校。从藏语字母开始,到日常对话,只要不下乡,我都坚持去上课,下乡也随时带着藏语口语教材。

  经过3年多的学习,如今我已经学完了小学四年级的课程,能读日常的藏语报纸,和农牧民进行日常的交流。

  今年4月,我一个人到拉萨仁青林村蹲点调研。

  在朋友介绍下,我带着睡袋,住进了村民仓典的家。他们家6口人,全家人都不会说汉语。所以他们对我一个“外来和尚”能用藏语和他们交流,特别高兴。

  在仁青林村蹲点的7天里,白天,我或是跟着仓典家人去放牛、磨糌粑,或是到村委会采访“村两委”的工作,或是到村集体劳动的现场,晚上仓典带着我到其他老百姓家里做客,喝青稞酒、酥油茶。

  7天的时间里,我近距离了解西藏农牧民的日常生活,了解了当地村民的生活现状,写出了扎实的稿件。

  感悟三:要有百姓情怀。

  在分社的要求和指导下,我把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状况作为重要调研方向。2013年,西藏物价出现上涨较快情况,不少贫困群众生活困难。为此,我和同事到社区、农牧区蹲点采访,了解物价上涨的具体情况和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我们采写的相关稿件,得到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为此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出台了低价惠民肉、提高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等措施。拉萨市民达娃扎西说:“记者太了不起了,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困难。”

  下乡的路很长,下乡的收获很多。西藏的氧气稀少,但新闻却不少。在西藏做一名新华社记者,我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