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出版

耗时6年 囊括323个非遗项目

2015-10-27 09:00:2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西藏自治区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大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岁时节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积淀厚重。

  15万余字已正式出版

  近日,记者从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了解到,经近6年的收集、完善和审核,《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日前已经正式出版面世。该书以15万余字、320余幅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了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23个项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以及濒危状况,兼具学术性、知识性及文献性。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书的编纂工作开始于2009年,2015年7月第一次印刷,期间历时6年时间。该书囊括了西藏全区一、二、三、四批共32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详实、完整地记录了自治区每个非遗项目,也是首次较完整地介绍西藏各非遗项目的书籍。

  西藏自治区群艺馆副馆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阿旺旦增介绍,书中记载的所有的非遗项目都是通过普查、申报材料等方式得到的,前后共耗时6年。

  “国家和政府对非遗保护和传承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扶,非遗保护环境良好,全区非遗普查工作一直在进行中,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也是家喻户晓,几乎是全民参与的一种状态。《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这本书是对全区非遗项目的一个简介,对于想了解非遗的人来说可读性比较强,另外给非遗研究者也提供了一个资料。”阿旺旦增说道。

  非遗项目成果显著

  据了解,自2006年西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以来,投入普查力量3000余人次,收集记录稿10万余篇,录音带、录像带2000盒(盘),照片45万余张,初步摸清了西藏各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涵盖了非遗所包含的10大类别,其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等类别的项目居多。其中藏医药、唐卡、藏香等自治区生产性保护项目不断提升文化内涵,积极开展活态传承工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全区涌现出西藏雄巴拉曲神水藏药厂、西藏唐卡画院、拉萨城关区古艺建筑美术公司、尼木藏香合作社等一大批集非遗项目保护与生产开发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在全区采访民间艺人1万多人次,收集各种照片l万多张,各种录像资料100多盘,录音带500多盘,各种音乐、歌曲、曲艺1万多首,文字资料1000万字,发表有关藏民族传统文化学术论文1000多篇,出版民族文化研究专著30多部。先后出版了《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曲艺志·西藏卷》等十大西藏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

  阿旺旦增介绍,近年来,普查工作成果显著,名录体系日臻完善,藏戏和格萨尔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四批89个项目、三批68名代表性传承人列入国家级名录,四批323个项目、三批350名代表性传承人列入自治区级名录,890个项目列入市县级名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保护成效日益凸显,建成非遗传习场所113处、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个,147支民间藏戏队得到恢复和发展。西藏自治区国家级项目保护单位共征集相关项目图片2万余张,文稿6万余篇,影音资料1000余盘,出版了近百种图书和影像制品。

  阿旺旦增说:“非遗普查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也一直在做。而且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传统节庆、各地市的艺术节,像雪顿节、藏历新年等,都是很好的非遗展示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像藏戏、堆谐、传统体育等,都是对非遗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展示。”

  据了解,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编纂一本关于非遗传承人的书,预计会在2016年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