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50年发展变化,怎么说都不过分”

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向巴平措

2015-10-23 09:58:4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张晓华、多吉占堆、薛文献


  “基层的经历,让我很自然地了解家乡,也了解我们这个国家”

  记者:您是从普通藏族人家里走出来的国家领导人。在基层的生活、工作经历,对您后来走上更重要的领导岗位有什么影响? 

  向巴平措:基层的经历,让我很自然地了解家乡,也了解我们这个国家。以后不论做什么工作,我都知道最基层的农牧民会想什么,普通老百姓会期盼什么,感觉没有什么距离。

  我是1947年出生的。1950年10月,昌都解放,我已经有了一点点记忆。当时家里住了解放军,印象中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和蔼可亲。我当时身体不好,但不知道是什么病,要不是解放军帮我治好了,说不定我早就走掉了。

  我有哥哥姐姐,他们先上学,我往后拖了一点。到真正上学的时候,有一点藏文的基础。我一直喜欢学习,在学校也比较用功。到中学快毕业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时可以去工作,但我心里很清楚,还是要读书,就一直坚持下来。直到1970年,我才从学校进入工厂,成了一名工人。 

  1972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我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因为我还是想学习。在重庆大学的4年,我学的是工科,感觉非常好,也真正学到了东西。1975年10月,我毕业返回昌都,从事一段时间技术工作。

  记得那时候我什么活都干过,工厂里面也待过,在农村也干过,好像每个岗位都干过一下。这些经历,无形中丰富了我的知识,增长了从事各种工作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

  后来我担任昌都地区行署副专员,分管教育、卫生、广播电视,还有工业、交通、邮电等,干的是两个领导的分工。现在想想,那个时期对我的锻炼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不管把我放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兢兢业业、尽我所能,把本职工作干好。

  说老实话,我的父母,也没什么文化,我的成长,全是党的培养。我的那些老领导、老同志们呢,对我是手把手培养、肩并肩支持。这一点让我终生难忘!

  记者:您怎么看待自己的人生岁月?如果在民族干部的成长方面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的话,您认为是什么? 

  向巴平措:我完全没想到自己会走到今天这样的位置上。我过去经常讲,没有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句话千真万确、发自肺腑,我对党、对祖国充满感恩之心。如果我没有学习的机会,没有上过学,那一定是另一番情况了。 

  我们这一代人,对党忠诚,对党感恩,对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一辈子也不会有任何问题。那么现在,这种朴素的感情,上升为理性,就是要为党为人民做好工作。我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能走到国家领导人这个岗位上,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再不竭尽全力干好工作,从哪个角度都说不过去。

  “不同民族的人,都要在一个原则下面去办事”

  记者:前不久中央召开了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明确提出20字西藏工作重要原则,其中“依法治藏”放在首位。您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依法治藏?另外,关于“富民兴藏”“长期建藏”,您又是怎么理解的?

  向巴平措:我们一直讲依法治国,我的体会,现在是提得越来越高了。关于依法治藏,中央要求很明确,就是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理解,这里面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依法管理民族、宗教等事务,依法办事。不同民族的人,都要在一个原则下面去办事,依法维权,依法表达诉求,依法惩治违法行为,不讲特殊,不降标准。

  关于富民兴藏,就是要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民族团结和民生改善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我理解,富民兴藏就是要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要在全面上下功夫,要解决短板问题,做到“兜底”和“保底”。

  在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下,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下,西藏的教育、文化、卫生、低保等基本公共服务是非常好的,但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西藏相对落后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地理、自然环境特殊,相对封闭。因此,公路、铁路、航空建设非常关键。

  还有就是要按照中央强调的,继续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贫困人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脚点关键还是看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否改善和提高,是否享受政策红利和得到更多实惠。这也是检验我们工作成功的标准。这一点很重要。

  长期建藏,就是要坚持慎重稳进方针,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