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双须叶须鱼种群数量正在减少

2015-10-14 10:30:5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

  西藏号称“亚洲水塔”,繁衍生息着70多种或者亚种的特有鱼类资源,是重要的鱼类资源库,它们以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受到广泛关注。双须叶须鱼便是其中一种,它也叫花鱼,在西藏集中分布在拉萨河扎雪乡以上河段,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段。另外,雅江其他河段也有零星分布。

  近年来,为保护该鱼类资源不被进一步破坏,西藏大学农牧学院通过增殖放流、人工繁育等措施来恢复西藏双须叶须鱼的数量。

  种群数量减少 受多种因素影响

  记者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了解到,近年来,由于水电站等的建设,可能阻隔了鱼类的繁殖洄游通道,大量鱼类在繁殖季节找不到合适的产卵场;另外,受渔民无节制的捕捞以及不合理的捕捞方式(如:大小一块捕、电捕等);加之其分布流域沿途采砂场的建设影响到鱼类索饵场,所有这些因素导致西藏双须叶须鱼种 群退化较为严重,种群数量减少,适合生存的环境在缩减。

  除此之外,外来生物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威胁。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副教授刘海平介绍说: “双须叶须鱼主要生活在流水水域,主要的外来鱼类有鲤鱼、鲫鱼、泥鳅、大口鲶、麦穗鱼、大鳞副泥鳅、黄黝鱼,而双须叶须鱼基本上与生活在静水或者微流水水 域外来鱼类的生境不重叠。但不可否认的是,外来鱼类长时间的适应,会对双须叶须鱼产生食物竞争,甚至可能形成捕食关系。”

  为恢复该鱼类资源,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于2014年增殖放流3cm双须叶须鱼30万尾,2015年增殖放流该种鱼类4cm鱼苗6万尾。那么增殖放流的鱼苗是从哪里来的呢?刘海平表示:“双须叶须鱼的种鱼获取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获取野生健康鱼类作为驯养鱼类,通过科学驯化手段和技术,来年或者更长时间形成稳定的可繁种鱼; 二是在天然水域中,获取即将产卵的但又找不到产卵场所的鱼类,通过人工手段使其顺产,从而保护种鱼,达到恢复鱼类资源的目的。”

  生长缓慢  对放流点环境进行长时间监测

  刘海平介绍,双须叶须鱼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鱼类,生长特征和青海湖裸鲤有点相似,有“十年长一斤”的说法。因此,近两年的努力,可能对年龄可以达到50岁的双须叶须鱼(2kg左右)来说,是微乎其微的,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保护。

  记者了解到,为保证渔业资源恢复工作顺利进行,工作人员会在放流前对放流点环境进行长时间的监测,以保证在放流双须叶须鱼鱼苗时有合适的水温、合适的饵料, 还有合适的环境以躲避敌害的干扰。等到放流后,他们又会在放流河段开展双须叶须鱼的生物取样工作,确定鱼类的存活情况和生长情况。“但是由于这种鱼类是短 距离洄游性鱼类,给我们的取样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们考虑用标记枪以及染色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效率较高,但是经费需求也很高。”刘海平告诉记者。

  人工养殖  “藏鱼繁育基地”投入使用

  除了增殖放流外,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在保护双须叶须鱼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刘海平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建成“藏鱼繁育基地”并投入使用,完全能够完成小型生产试 制。“关于双须叶须鱼的保护,我们一直呼吁两种措施,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建立国家级或者自治区级保护区;迁地保护则是建设标准化繁育 和生产基地,让其无论在大自然里,还是在人为干扰情况下,都有所归属。”

  记者了解到,为恢复该鱼类资源,人工养殖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中,人工养殖双须叶须鱼的难点是水质的保证和各个生长阶段适口饵料的补充。在水质方面,山涧水和地下水相比,前者更环保。目前,各个生长阶段的适口饵料,已经形成初步的技术数据,但是要在西藏推广该技术,中型或者大型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缺少这方面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