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也谈当前民族高校的文化建设

2015-09-24 11:20:40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杨立玉


  没有多彩民族文化的点缀,中华文化是苍白的。处于文化传承接力棒上的高校,实现文化的开枝散叶、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民族高校的使命亦然。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层次意义,文化本身承载的使命也是崇高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文化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彰显着普通高校的特殊性,两组关系之间互推互进,互不排斥,更是相得益彰。

  而对于民族高校来说,多民族主体之间的碰撞就更为直接和强烈,语言与文字,外在与内涵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变得复杂和激烈。什么是民族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央民大作为民族高校的典型,在校训中已给出了答案。

  教育模式的变革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把握

  民族高校有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文化建设,而两者在实现多元文化传承并行的功能层面是相同的。现阶段我国民族院校可以分为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两大类,其中中央部属民族院校6所,地方民族院校16所。民族高校的文化传承教育并非主要针对民族这一特定的主体属性,而关注更多的则是内容及内容呈现的方式。就我国当前民族高校的文化建设现状来说,加强学生对多元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和营造一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是民族院校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就当前我国民族高校的文化传承教育来讲,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是民族院校的基本职能定位。

  提到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课堂肯定是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11月,中央民族大学有23个学院,有覆盖10个学科门类的60个本科专业。每个专业基本上都和民族相关。学校还开创了一些民族性特色学科,如民族社会学、少数民族医学、少数民族生态环境学,把现代社会的热点同少数民族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校还开办藏语班、少数民族语言班及预科班,为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同时学校还有大量对师生社会实践和调研的物质投资,鼓励学生进行田野调查,深入到民族地区,实际感受民族文化和宗教氛围,更直观地学习研究民族。这些都给师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平台,真正促进了民族交融。

  高校作为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集合地,它倡导的民族文化观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配合课堂教学,赋予校园的每个细节有丰富的生命力。中央民族大学的两馆充分体现了民族院校的特色,图书馆里有很多有关民族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方面的书籍,是建校初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大批学术名流在辛苦考察中的心血之作,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民族博物馆保留了很多民族服饰、民族书籍和物品,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尊重文化的多元

  获取文化消费与传承的共鸣

  民族院校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这个群体具有民族成分复杂、风俗习惯多样、民族意识较强等特点。由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也有其特殊的内涵。一是民族性,这是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校园文化最鲜明的特征,课程设置、各项活动的举办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二是政治性,创办民族院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民族地区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且还关系着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三是多样性,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来自不同民族和地区,在饮食、服饰、节日、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此导致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民大的很多舞蹈作品享誉全球,舞蹈是民大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同学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最高级别的舞蹈盛宴,也可以参与其中,每周五的藏族锅庄舞便是其中之一,各民族师生参与其中其乐融融。在民大的校园里,每天都是欢乐的海洋。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条件,以穆斯林的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藏历年等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诸如民族运动会、民族歌舞晚会、民族饮食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家园》《再见,民大》两场晚会就是民大最具代表性的文艺节目。《家园》是新生入学教育专场文艺晚会,各民族学子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在场师生呈现中央民族大学的光辉岁月、描绘母校这个幸福家园的美好未来,让师生对在民大的生活产生无限憧憬。《再见,民大》是毕业生晚会,有老师对学生的深情嘱咐和美好祝福,也有同学之间的依依不舍,以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对毕业生进行了离校前最后一次具有情感共鸣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后勤集团对学生的饮食也十分重视,举办的中央民族大学的美食文化节活动, 让同学们一边享受美味的餐点,一边学习与民族美食文化相关的知识。不仅能够宣传各民族和地区的美食特色,提高同学们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关注,同时也能够推广健康美食理念,丰富校园文化。

  这样的文体活动以丰富的形式展现给师生,不仅让校园内的师生可以在“走出去”的时候彰显民族院校的特色,也可以在其他人员“走进来”的时候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文化氛围,被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所吸引,被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所感染。

  触摸发展的脉搏

  担当文化创新传承时代之责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已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大学生交往交流的重要领域。在我国民族院校网络平台的宣传教育中,几乎所有的院校都使用了微博、微信这样的新媒体宣传校园民族文化,牢牢把握时代前进的方向,有效利用宣传阵地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和所学习民族知识的更深入了解。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民大”微信公众账号用图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即时播报着校园生活,加深了学生对校园的归属感、对各民族文化生活的了解,让各民族同学都感觉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但是当前很多民族院校在民族文化特色内涵的丰富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上存在不足,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加以改进。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每个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文化不仅仅作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应当纳入到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正如中央民族会议中指出的,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们要抓住有利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所有当代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并鼓励其在实践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而推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并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