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济南西藏中学:打造藏族学生的“第二个家”

2015-09-18 09:43:27   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顾倩


\

  在济南有这样一所学校,学校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藏族儿女,他们尽情吮吸泉城甘露,尽情感受齐鲁圣地博大精深的文化,尽情享受山东人民的深情厚谊。30年来,一批批藏族儿女在她的怀抱里幸福地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她,就是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1985年,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教育援藏的战略决策,在济南回民中学和第十四中学开办了西藏班,成为第一批承担教育援藏重任的省份。1991年7月,两校西藏班合并,成立了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成为省内唯一一所专门招收西藏自治区藏族学生的寄宿制初级中学。学校现有3个年级18个行政班,生源来自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那曲、昌都、阿里七个地市。

  由于路途遥远,学生常年住校,即使寒暑假也不回家,对于藏族孩子来说,学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场所,更是一个生活家园。十三四岁的藏族孩子不远千里远赴泉城,而且一住就是三年,对老师们来说,这些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必须小心呵护潜心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西藏中学摸索出一条符合内地西藏班教育规律的“家”文化教育模式,给藏族孩子营造了一个优美现代、温馨和谐的“家”,一个塑造健康人格、开启智慧人生的“家”。同时,学校成为藏族学生“第二个家”,济南成为藏族学生“第二故乡”。

  “四步曲”教育为学生未来奠基

  在西藏中学,学生常年住校,即使寒暑假也不回家,真正是以校为家,家校一体。对于在这里就读的藏族孩子来说,学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场所,更是一个生活的家园。因此,营造一个优美现代、温馨和谐的“家”,让学校这个“家”成为藏族孩子们生活的住所、心灵的港湾、成长的出发地,成为西藏中学干部、教师共同的追求。

  或许是高原环境的影响,藏族少年的性格相对封闭、羞涩,所以走出去,与人交往,丰富阅历,洞开心扉,与时代同步,成为第一要做的事情,此之谓“开眼界”。为此,学校开发了“阅读大家”“接近名家”“学长有约”“走进高校”“电影欣赏”等系列校本课程,一定程度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西藏中学还创造性地把原本的暑期旅游改为游学课程,要求各班自选游学线路,提交游学方案,自行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带领学生进行为期十天的游学活动。归来后要提交游学报告,并进行展示。

  于是,从齐鲁大地到祖国首都,从传统文化寻根到海边快意冲浪,生态之旅,陶艺之旅,红色之旅,民俗之旅,古建筑之旅,地质之旅……一路走来,孩子眼中看到的是大美风景,心中更跳动起振奋之情。游学课程,给了高原孩子新奇的体验和憧憬,他们的世界更广了。来内地读书的藏族孩子是通过严格考试层层选拔的优秀学生,他们的身上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和厚望,作为未来新西藏合格的接班人和优秀的建设者,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磨炼,拥有更具时代需求的才能。因此,“开眼界”之外,西藏中学还有“提境界”“磨意志”“练素质”等,并称“四步曲”教育。

  西藏中学校长郭永军认为,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度和广度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而学生如果只埋头读书,感情苍白,自私狭隘,即使学业有成也是教育的失败。所以,学校利用一切机会提升孩子们的思想境界——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进入社区义务劳动服务社会,组织义卖为地震灾区捐款回报关爱……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品质。西藏中学把励志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先后开发组织了多种活动课程:每一年,学校都组织学生徒步游览一次泉城,从学校步行到芙蓉街,从芙蓉街步行回学校,体味泉城的风土人情和悠久历史;登临泰山是学生毕业前的常规活动之一,是学生意志和耐力的考验与升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让学生们充满了自豪。

  素质教育不是汉族学校的专利,民族学校更应该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西藏中学,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已然成为老师们的共识,除了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一系列标记有藏中特色的校本课程被大量的开发出来。比如,《汉藏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从汉藏生活习俗、节日习俗、民族文学、民族艺术四个方面作深入的比较研究,现已完成丛书编写一套(共九册)。学校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学科类、特色类、活动类三大类几十种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

  全国教育援藏先进单位、山东省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职业道德先进集体、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连续多次获内地西藏班和市中区教育教学成绩优胜奖……罗列数字和荣誉似乎不是一个好的办法,但它从一点上证明了西藏中学师生共同付出的辛勤成果。

  24小时照料 老师是学生的全职“爸妈”

  今年8月22日上午,几辆大巴车驶进了西藏中学的校园,车窗后面是一个个泛着高原红的面孔,虽带着些许长途旅行后的疲惫,但掩饰不住他们好奇的目光,他们打量着陌生而新鲜的学校,充满了些许期待。

  “让西藏的孩子在山东接受更好的教育”大红的横幅标语在教学楼上非常醒目,“家”的气息扑面而至。车停下了,等候的老师和13级的“辅导员们”热情地涌上前去,有的帮忙提行李,有的指引着分班站队,“同学,请到这里来,你是六班的吧。”“我们是日喀则老乡,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我。”亲切的话语一声接一声,让人倍感温暖……这是学校2015级新生到校时的情景。

  每年9月开学前,西藏中学总会迎来一批十一二岁拉着行李箱的西藏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一脸茫然,一脸好奇。这时候,学校老师会鼓励他们学会坚强勇敢、学会独立生活;校医们帮助他们整理头发、检查身体;高年级的“辅导员们”会帮他们搓背洗澡、换衣服;晚上,老师会坐在他们的床边,轻轻擦去他们在眼角的泪珠,直到看着孩子们露出笑脸安然入睡。

  看到这些,不远千里来送孩子的家长欣慰地笑了,放心地离开了学校……

  开始上课了,许多西藏孩子语言不通,跟老师交流有困难,教学进度很慢。学校便实行小班化教学和分层次教学,任课教师可以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孩子学习都能进步。课堂上、校园里、老师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到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形。而在学生的作文或日记里随处可见“运动时,我弄破了衣服,是老师给我缝好的。”“天冷了,老师把他家哥哥的衣服送给我穿,我感到很温暖。”“藏历年到了,大礼堂里有那么多的人和我们一起过年,热闹极了,我们不孤单了,这里就是我们的家。”等温馨的记录。

  从雪域高原来到泉城济南,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孩子们依然安心,因为这个家是有爸爸妈妈的家,无论年轻还是年长,老师们都有一个称呼——“老爸”或“老妈”。过生日了,生病住院了,有心事了……孩子们需要亲情的时候,老师们就在身边。西藏中学的老师跟普通中学的老师不同,他们是24小时的全职“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