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内地西藏班,改变了我的命运”

2015-09-01 11:34:50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珍 王甜


  上世纪90年代:内地班选拔考试就像高考一样竞争激烈

  1998年,拉萨市海淀小学学生索央毕业时,报考内地西藏班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就像高考一样,要填志愿,成绩好的学生才有机会到内地来上学。”索央说。

  拉萨市海淀小学规模很小,仅有一个毕业班。40多人中,只有3人考上了内地班。索央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录取分数线是216分,她考了226分,被上海市共康中学录取。

  与索央相比,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德庆乡中心小学的藏族男孩才旺多觉,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那一年,他是全校唯一考上内地班的学生,被浙江绍兴柯桥中学录取。

  来到内地,索央、才旺多觉面临的考验才刚开始。

  “刚到上海时,气候特别不适应。夏天特别热,有男生热得睡不着,就跑到盥洗室的水池里躺着。赶上梅雨天气,又特别潮湿,衣服干不透。大约一两个月后,我才慢慢适应上海的天气。”索央说。

  绍兴多雨少雪的天气,也让才旺多觉甚是吃惊,“西藏不常下雨,但绍兴下雨特别多,我们常常在雨天打篮球。冬天不下雪、不结冰,让我们这些看惯了雪山的孩子觉得很奇怪。”

  按照惯例,初中4年,第1年是预科班。共康中学将索央这一届的180名学生分成了5个班。索央能听懂汉语,小时候看电视剧学会的。但听用汉语讲授的数学课还是比较吃力,因此需要下大力气来补习语言。

  为了让他们多交汉族朋友,共康中学给西藏班的学生安排了联谊班,一起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联欢晚会、运动会等;还让他们认领“汉族爸爸”、“汉族妈妈”。

  柯桥中学1998级内地班有90人左右。一入学,学校就给每个学生编号,才旺多觉是42号,因为编号简单明了,后来大家很少叫名字,都以编号来称呼。

  4年学习期间,内地班学生寒暑假都不回西藏。为此,柯桥中学给他们开设了很多兴趣班,如航模班之类的,一般是半天上课,半天休息。“休息时,我们男生常常聚在一起打球比赛,输了就买汽水、西瓜。”才旺多觉说。

  2002,索央的人生出现了一次重要转折,国家首次试行“散插班”政策,让部分优秀藏族学生进入非民族类普通高中学习。共康中学13名中考分数在500分以上的学生,被安排到复旦附中的12个班学习。索央是其中之一。

  “在共康中学,我的学习成绩算好的。但到了复旦附中,和汉族同学一比,差距就特别明显。那段时间我特别苦恼,一直想着回西藏班上学。”索央说。但上海的高中没有西藏班,她无处可去,只好坚持下来了。

  在自身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下,到了高二下学期分班的时候,索央的成绩逐渐上升到中等水平,自信心逐渐增强了。2005年,她考上了外交学院。“因为有散插班的上学经历,进了外交学院以后,我学习上没有任何压力。”索央说。

  毕业后,索央进入西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工作。2014年,她获得了到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的资格,于是又重返校园充电。

  和索央的曲折经历不同,同届的才旺多觉一路顺风顺水:从柯桥中学考入北京西藏中学上高中;2005年保送到北京大学东语系学习;毕业后进入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工作。才旺多觉说,像他这样留在北京工作的很少,“几乎99%的内地班学生毕业后,都会选择回西藏工作。”

  如今,江苏和北京在拉萨援建了两所实验中学,才旺多觉的侄女就在拉萨江苏实验中学上学。“老师都是从江苏来的,各县最好的学生都集中在那里上学。现在,西藏的孩子有了更多的选择。”才旺多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