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一切为了雪域高原的碧水蓝天

2015-08-25 09:59:56   来源:中国民族报   


\

  几位藏族群众从西藏林周县唐古乡光伏电站前走过。在西藏,太阳能资源已用于照明、通讯、广播电视、烧水做饭、取暖等方面。资料图片

  5月的拉萨鸟语花香、林木吐翠。宽阔的拉萨河面,碧波荡漾、水鸟翱翔。拉萨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工人师傅们正迎着初夏的骄阳,在热火朝天中忙建设。

  拉萨河综合整治工程是打造“美丽家园、幸福拉萨”的重点工程之一,是一道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美化绿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屏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防洪安保能力和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程,正是近年来西藏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西藏成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和维系高原生态系统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屏障。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坚持把保护环境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努力保护好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保护好“世界最后一方净土”,切实筑牢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作为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步推进。

  依法推进生态建设

  西藏位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上,拥有大量的野生动植物,丰富的水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早在2006年,西藏自治区就编制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并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西藏出台了《关于建设美丽西藏的意见》,提出以天蓝、地绿、水清、气净、人和、环境优、宜人居为重要内容,全面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到2030年基本实现建设美丽西藏的目标。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提出将西藏打造成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这些政策措施及时、很好地保护了“世界屋脊”的这片碧水蓝天。

  仅去年,西藏就协调落实7.9亿元,全面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的3大类10项工程。

  与此同时,继全面禁止开采砂金资源后,2008年1月1日,西藏自治区又全面禁止开采砂铁资源。同时,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西藏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严格落实环保审批权。目前,在西藏建设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90%,重点建设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

  据悉,西藏目前依然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含有上千种野生植物,其中39种已被列入受国际贸易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和国家珍稀物种,还有数百种脊椎动物和超过3000种昆虫。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将青藏高原冻融区作为全国8大生态建设区之一,专门规划、建立保护措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计划投资155亿元,争取基本建成西藏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治区编制实施了《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明确规定绝不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项目和企业,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美国前总统卡特在为《走进西藏: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事业》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这样评价西藏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20年中,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可以将40%的面积划出用于自然保护?要扭转一个濒危物种不断减少的数量又谈何容易?然而勤劳的西藏人做到了。”

  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没有使高原生态遭到破坏。多年来,西藏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努力使西藏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一直以来,西藏对一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一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后才能立项的政策,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而今年,西藏将以‘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为契机,制定更加严格的生态红线,更加严厉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西藏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庄红翔如是说。

  实施重大项目保护生态环境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和第三极的核心,是我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江河源”和“生态源”,生态保护尤为重要。

  山南、日喀则两地的河谷地带是西藏风沙最严重的地方。“家园变沙园,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山南地区扎囊县绿化劳动模范边久说。1990年,他毅然放弃跑运输,投入几百万元开荒500亩地做苗圃,开发56种苗木,年均出苗40万株,承包造林5万亩。

  通过天然林保护、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和治沙试验示范区等一系列工程,2014年,西藏森林面积达到1684.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12.37%增至14.01%,10余年森林覆盖面积增加195万公顷,自治区各类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57万公顷。

  那曲是西藏最大的牧区,曾因过度放牧,草原苦不堪言。痛定思痛,那曲开始实施禁牧减畜,增加适龄母畜和优良畜种比例,奖励草原生态保护补助,争取草畜平衡。那曲农牧局局长次仁介绍,2011年来,那曲减畜180万个绵羊单位,实施禁牧草原面积5638万亩,“草畜平衡”的草原面积达4.11亿亩。2014年,西藏全区兑现奖励资金达20亿元。

  “拉鲁湿地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7.88万吨,释放出6万吨的氧气。”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普布次仁说,“拉鲁湿地是名副其实的‘城市之肺’,拉萨市民无不受其滋润。”2013年,拉萨再次规划投入7亿元保护拉鲁湿地,现在湿地面积达12.2平方公里,湿地内芦蒿、水草连片,水鸟成群游翔穿梭。目前,西藏全区湿地面积增至652.9万公顷,居全国之首。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俨然成为巨大的绿色引擎,释放出“绿能量”。

  截至2014年,西藏启动了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源头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项目,编制完成“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完成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124万亩,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增至18个县;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的28个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8.37万公顷;开展公益林补偿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2014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7.8亿元;建立曲水、扎囊、日喀则、狮泉河治沙试验示范区,按照以草定畜的原则,划定轮牧期和禁牧区,建设人工草地,改良退化草地,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给水电站设置鱼道,究竟作用几何,世界上仍广泛存疑,通用的做法是建鱼类增殖放流站。但西藏山南地区的藏木水电站依然坚持“多此一举”,不仅建起放流站,还不惜投入2亿元资金建成3.6公里的鱼道。鱼道长是为了降低坡度让鱼儿能逆流而上,道内设障碍门是让水流有急有缓,游累的鱼儿可去“休息室”。如此费苦心,就是想让鱼儿自己游过百米大坝。

  “让生态接近最自然的平衡状态,保护鱼类资源,我们不放弃一丝希望。”藏木水电站总设计师张连明说,藏木水电站是西藏境内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建起的第一座水电站,环境保护自是重中之重。

  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被誉为“亚洲水塔”、“物种基因库”,自然环境极为独特又敏感脆弱。西藏自治区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底线、红线、高压线,宁肯发展慢一点,也要保护好雪域高原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从日喀则进入阿里地界,你会惊奇地见到,柏油路个别路段会盖层沙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藏羚羊没见过柏油路,不敢过,铺沙子是为其开路。奇怪的做法,体现出对野生动物的精心爱护,藏羚羊的种群数量由濒临灭绝增至20余万只,摘掉“受威胁物种”的帽子。目前,西藏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41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这使得西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重要生态系统得到很好保护。

  2009年至今,中央批准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实施3大类10项建设工程,总投资155亿元。目前,落实投资57亿元,自治区财政对环保支出坚决不留欠账。

  “只要触碰生态底线,项目再好都要拒绝。”庄红翔说,“铁杠杠”摆在那儿,从源头上掐断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藏的任何机会。这样保护生态,西藏经济还能发展?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绿水青山撑起无烟工业,游客井喷式增长,旅游引导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1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占53.5%,稳坐半壁江山。

  50年的生态保护,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是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群众心中不变的信念。到目前为止,西藏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西藏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基本没有受到污染,江河、湖泊水质全部为I、II类,水和空气质量处于全国前列,全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持续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