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西藏五十年:跨疆域共渡难关 援手中尼情深

2015-08-12 14:52:23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孙清


  原标题:西藏五十年:跨越疆域共渡难关 温暖援手中尼情深(组图)
 \

  安置区道路两旁完善的便民服务点 摄影:孙清 

  流畅的曲调展现着雪域高原的壮阔与豪迈。这里不仅仅是高海拔、低含氧量的雪域高原,也是连接着尼泊尔等邻邦的庄严边境。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以来,藏族同胞和尼泊尔籍边民通过口岸互通贸易,友好往来。就在三个多月前的4月25日,尼泊尔境内发生了8.1级地震。强震在尼泊尔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以及一系列难以估量的财产损失。作为紧邻着尼泊尔的边境城镇,西藏日喀则的聂拉木县、吉隆县、樟木镇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灾害发生以后,西藏自治区政府火速采取了一系列的救援行动,不分国籍、争分夺秒地抢救每一个生命。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常务副书记都冰介绍地震安置区情况时说:“市委市政府于4月28号确定樟木镇受灾群众安置区设在日喀则工业园,5月6号成立了日喀则工业园安置区临时管委会,负责安置区的日常管理职责。现在安置区有500余户,2000余名群众,还有僧尼45人,尼泊尔籍人有90人,不包括已经送回尼泊尔的3批45人。”

\

  安置区群众在广场娱乐 摄影:孙清

  经过紧锣密鼓的救援安排,整个安置区已经进入了规范化、封闭化和常态化的管理。不仅如此,西藏自治区政府包揽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费用,向他们配发了电视、被褥等基本生活用品。目前,安置区的百姓大部分已经克服了因高海拔产生的不适应,财产也基本从震区转移出来。与此同时,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正在筹备780套安置房,预计今年10月份灾民们就可以入住。

  西藏自治区政府并不仅限于救助藏族同胞,对于困在边境地区的尼泊尔籍人民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他们无偿提供安置帐篷和食物。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常务副书记都冰说:“(尼泊尔人员)的费用也由咱们政府无偿提供。这90人里有和边民通婚的一部分,有做生意的,同时也有打工的,地震以后他们回不去,直接就到咱们这边,和咱们群众一起转移到这边。”

  目前,藏族同胞和尼泊尔受灾群众同住在日喀则的安置区内。这里有1243顶帐篷,分为ABC三个居住区,住着四个村的两千多名群众。记者注意到,每户帐篷上都被居民自愿插上了鲜艳的国旗。安置区内道路干净整洁,路两旁设有医疗救助点、卫生防疫点、金融服务网点、电信局、邮政服务处、书店等等便民站点。在教育方面,安置区设立了一处帐篷幼儿园,适龄幼儿的学习、生活场所得到基本保障;此外还在日喀则市的职业技术学校等四所学校安置了学生929名,教师104名,保证教学秩序正常有序。安置区内的樟木镇樟木村村民洛桑说,他对目前的生活状况很满意:“现在这个条件(比以前)更好。我们很感谢政府和共产党,如果没有共产党的话,现在灾区的人还是活不了。我们到了(安置点)以后修路了,路灯也全部安好了。现在什么都没缺。听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了廉租房,冬天就能住进去。我们特别高兴。”
  \

  每家安支帐篷上插着五星红旗 摄影:孙清

  来自尼泊尔边境小镇巴哈比斯的尼泊尔商人白马朗姆一家五口人也住在安置帐篷里。白马朗姆在樟木镇居住了30多年,一直做尼泊尔商品的进出口生意。地震发生后,他们一家人跟随救援部队来到了安置区。白马朗姆的儿子萨姆在安置区交了很多藏族朋友,长期以来与藏族人的交往让他觉得很温暖,即使在异国他乡,也仿佛能找到家的感觉。萨姆对记者说:“(我)来西藏超过5年了,交了很多同龄的藏族朋友。都是来自日喀则和樟木的。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会藏语,所以很容易交到朋友。他们非常友好。”

  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的火速救援让萨姆倍加感动,他说,在灾难降临的黑暗时期,自治区政府就像天神一般,用不分国籍的无私救助让他们内心重燃希望。

  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常务副书记都冰表示,如果尼泊尔群众希望回国,安置区管委会将通过外事部门逐级上报,可以分期分批安排他们回国,目前已经组织了三批尼泊尔群众回国。如果他们愿意留在安置区,政府也十分欢迎。白马朗姆对樟木镇充满了感情,愿意留在樟木。她说:“如果樟木路能修好,还是希望继续到樟木做生意,像以往一样。”
  \

  尼泊尔籍受灾人员与记者孙清(右二)

  安置区中的大部分受灾群众还想回到他们的老家重建家园,毕竟那里是他们的根。樟木镇樟木村村民洛桑坚定地说:“(我们)必须要回去,重建家园,我们一直都从国家要钱,吃饭,住的,穿的,一直要国家(支付)的话,国家负担比较大,我们还是要靠自己。”

  地震劫难给中尼两国都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大难之下的无私援手也彰显了中尼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安置区里的人们,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尼泊尔人,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携手抗灾,共渡难关,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