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内地西藏班:为西藏培养“造血干细胞”

2015-08-04 15:02:26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王珍 王甜


\
  2012年9月3日,就读于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100多名内地西藏高中班的学生穿起民族服装,参加开学典礼,并在校门前集体合影。 资料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了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在内地省市举办西藏班(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针对西藏教育落后、人才匮乏的状况,为满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它是中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新时期中国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之一。
 
  “如果没有离开仲萨,没有考上内地西藏班,也许我跟舅舅格桑一样是个牧民。”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藏族作家鹰萨·罗布次仁,在回忆内地求学经历的纪实报告文学《西藏的孩子》中这样写道。
 
  1991年,12岁的罗布次仁第一次远离故乡,来到了首都北京求学。历经7年寒窗苦读,他如愿考入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忆起这段经历,罗布次仁说,内地西藏班“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
 
  从1985年首批以藏族为主的西藏学生来到内地求学至今,30年来,内地西藏班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累计为西藏培养经济社会建设人才3.2万人。这些藏族学生学成返藏后,就像一个个“造血干细胞”,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成为了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骨干力量。
 
  到内地来,让西藏人才加速成长
 
  在旧西藏,接受教育的绝大多数是贵族子弟,占总人口95%的农奴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
 
  西藏自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西藏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依然严重不足。
 
  1984年初,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会议。会议认为,要发展西藏教育,加速培养西藏人才,单纯以西藏力量和内地派人进藏办教育的力度不够,须打破封闭状态,形成立足本地力量、辅以内地支援的多渠道办学方式。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要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地省市办学,帮助西藏培养人才。”
 
  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的藏族女孩央宗,就是这一政策的首批受益者。
 
  1985年,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1300名学生,分赴全国16省(直辖市)的西藏初中班就读。13岁的央宗来到了对口支援亚东县的云南省昆明市,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了4年的异乡求学生活。
 
  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妹妹普姆次仁,表弟扎西、尼玛多吉相继考上了内地西藏班。
 
  1988年,13岁的尼玛多吉小学毕业时,到内地上中学,在毗邻边境的亚东县已经蔚然成风。“那时候,考内地西藏班的难度还不是特别大,只要藏语文、汉语文、数学三科的成绩达到170多分,就能到内地上学。”尼玛多吉说。那一年,仅他上学的亚东县下司马镇小学,就有10来个同学考上了内地西藏班。
 
  尼玛多吉离家之前,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来道贺,给他送来鸡蛋、酥油茶等,有人还包了几元钱。大家都认为,能到内地上学,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在昆明的4年过得特别愉快。学校的老师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我们;生活上也没什么负担,衣食住行学校全包;一个班48个同学,都来自西藏,大家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尼玛多吉说。
 
  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决定》。文件指出,继续办好内地西藏中学和西藏班,长期坚持,不断完善,适当扩大规模,并可适当招收部分进藏干部职工子女入学。自此,内地西藏班作为教育援藏的一项长期政策固定下来。
 
  从1995年开始,内地西藏初中班的招生人数逐年上升。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原国家教委通知,提出到1998年,内地西藏初中班的招生规模年要达到2000人。
 
  尽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想上内地西藏班却越来越难了——越来越多西藏学子想通过这项政策,到内地享受更多优质资源。1998年,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德庆乡中心小学数十名学生中,仅才旺多觉一人考上了内地西藏班,“在我们那儿,内地班招生考试就像高考一样竞争激烈。”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西藏对人才的需要,国家调整了办学层次,适当增加了高中班招生规模,由每年的500人增加到960人。此后,内地西藏高中班的规模逐年上升。2011年,招生规模达到3000人,在校生达到1.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