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广播电视“村村通”给农牧民装上“千里眼”

2015-06-18 14:43:33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毛娜


  原标题:享受多彩生活

  格桑卓嘎祖祖辈辈居住在山南地区乃东县结巴村,过去她和村民们思想比较保守,思路不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只能在自家的几亩地里“刨食吃”,家庭生活条件可想而知是多么地拮据。

  2000年的春天,对格桑卓嘎来说,是值得纪念的,县广播电视局的工作人员来到了村里,他们架设太阳能板、竖发射塔台,几天的功夫,村里就传出了广播电视的声音。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乐开了花,睁大眼睛,竖起耳朵,伸长了脖子盯着小小的电视屏幕,大家脸上最多的表情就是“新奇”。

  在随后的日子里,听广播、看电视也渐渐成为了村民们生活中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但是,在格桑卓嘎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大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包括自己在内的村民们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路变宽了,也学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她高兴地说:“现在我们不仅知道外面发生的新鲜事,还学会了不少致富的好经验、好方法。”

  从雅砻河畔到珠峰脚下,从狮泉河畔到藏北高原,从尼洋河畔到三江流域,随着“村村通”工程16年来的稳步推进,西藏越来越多的农牧区上演着结巴村的故事,农牧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他们形象地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给他们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西藏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自1999年在全区正式开展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06年完成了全区乡(镇)、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的建设任务。截至2008年底,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4+3)、(6+3)、(8+3)一体化广播电视收转站,农村小片网有线电视站、共用无线接收分配网入户站、太阳能藏汉双语广播电视收看站等不同类型村村通站9371座。

  同是结巴村的达娃次仁告诉记者:“我最喜欢从广播电视里了解气象、商品供需、科学养殖等信息。在得知粉条加工、菌类种植市场巨大后,我通过学习电视上的专家教授的技术,开办了粉条加工厂,菌类种植厂,发展起了养殖业,年收入上万元。”

  2008年,直播卫星中星9号成功发射并投入使用,西藏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入了“户户通”建设阶段,从以通电的村采用无线发射方式建设(4+3)等类型站点,未通电的村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建设集体收看点的建设方式,转变为通电村通过直播卫星设备实现“户户通”,未通电的村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实现“户户通”的建设方式。截至2014年底,已为通电、未通电及新通电农牧民和乡(镇)干部职工发放广播电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49.66万套。

  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带动下,全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78%和95.91%。

  农牧民群众从原有只能收听收看几套广播电视节目,转变为通过直播卫星接收设备每家每户都能收听收看到40至70多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工程的稳步推进极大地丰富了全区基层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中央赠送给西藏物资中,解决的便携式太阳能一体机,为一直以来未实现广播电视覆盖的广大未通电地区农牧民群众实现了通广播电视的愿望,使他们切身感受到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做到了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

  而最让广大农牧民感动的,还是那些在基层服务的“村村通”工作人员。

  西藏大部分基层县、乡、村地广人稀、气候恶劣、高寒缺氧、交通不便。16年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基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实施情况,“村村通”工作人员一年之中的多半时间是在基层农牧区度过的。他们不顾高寒缺氧,不顾辛劳,为基层广播电视工作站处理设备隐患和进行设施维修,统计各地(市)上报的工种数据,规划全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反复核实数据等等,加班加点对于“村村通”工作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的辛苦回报就是广大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地(市)、县、乡、村广播电视维护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设一支“思想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维护服务队伍。“村村通”办公室多次组织“村村通”广播电视设备维护与使用培训班。为了让受训的学员对现行使用的设备性能有最直接的了解和充分的熟悉,专门从内地省(市)邀请了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进藏进行现场授课,并编写了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的培训教材,不仅使基层技术人员容易掌握和应用,而且使整个基层广电技术水平上了一层楼。

  采访结束时,记者和村里的一位小孩闲聊,9岁的他居然兴奋地讲起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水浒》中的武松、《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等……随着越来越多的藏语广播剧、影视剧的播放,讲着藏语的孙悟空、武松等也被农牧区百姓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