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第三极》引发追片热潮 专家解析成功原因

2015-04-02 09:21:13   来源:西藏在线   作者:侯彤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策划监制,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北京五星传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拍摄制作中国首部4K超高清纪录片《第三极》自3月25日-30日在CCTV—4首播以来,获得超高收视率,在国内引发了一轮追片热潮。
 
\
 
  4月1日下午,该片在京召开研讨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云,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学出版社社长周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喻国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电视研究所所长张雅欣,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琛,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德仓,作家兼纪录片制作人祝勇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在此次研讨会上发布了《第三极》首轮播出后的相关数据,藏学界、传播界、纪录片界的专家们针对如何看待《第三极》首播走红、《第三极》在国产纪录片创作上的创新与突破、《第三极》在涉藏对外传播上的突破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发言,并接受媒体采访。
 
  张云:我觉得这片子非常成功,成功在表现手法上,不是通过说教,而是善于从细节入手,通过人的眼神和表情展示人文最本质的东西。我们经常研究西藏的人,看了就能够直观看出来这就是西藏,真实的西藏,如果不了解西藏的人看了会了解西藏,了解西藏的人看了会更加深入的了解西藏。
 
  周华:我觉得这次不光是成功,而且播放以后有这种反响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现在我们改革开放,特别是我们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党的新一届领导人对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全面;第二个方面,制作团队非常专业,非常敬业,他们是发自内心,用感情用生命去拍。第三个原因,与学术界联合,利用智库资源,这样避免出现一些大的错误或者大的硬伤。
 
  张颐武:一个方面我觉得它表现的主题非常的高远,把西藏的自然环境和人的生存的样态表现的非常充分,高歌了人在那样一种极限性的生活环境里边怎么样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的生命的伟大。第二个就是自然,现代工业化高度下的生态文明,人和自然和谐,我觉得它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提高这个问题,就是在那个环境下面它有一种人类学上的精确性,我觉得这个片子好处就在于这,他用镜头来观察,保持人的生活样态,然后讲人在自然环境下怎样丰富自然爱自然。
 
  所以我觉得它是一个国际性的大主题,全球性的大主题,就是人怎么样和他的生活环境和这个地球之间,同时还有人和自己的,在整个生物链条里面怎么生活。动物的问题,现在所谓动物的权力动物的福利这一大套理论,这些新主题,他都接触到了。
 
  喻国明:如果我们把传播的东西视为一个产品的话,成功的产品总有一些共同规律性,就像这个第三极应该说是很成功的一个尝试,他的这个标本意义就在于我们如何来说话,尤其在这样一个世界舞台上,在一个今天现实的互联网参与之下,如何能够把话说得通,说得透,说得有效,《第三极》其实树立了一个很成功的样本。
 
  张雅欣:这部片子传达出人的"信"和“不争”,这种震撼是很静的,它不喧嚣,一点点的把我们当下人们心上的这种灰尘扫掉,这是为什么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我特别希望我们的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以后能够更多的做一些纪录电影,就不仅仅盯在电视的这个播出平台,也不仅仅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播出平台,实际上是,今天是个融媒体的时代,就是电影有电影的魅力在,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特别想表达的另外一个意思。
 
  刘琛:这部片子回应了国际的关切!当我看到《大山儿女》,就是那个爷爷教育孙子要记住自己的文化,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你又会发现,人文的对话以人文对人文,所以我们说在传播内容方面我们回应了国际关切,我想项目组肯定在做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一定对国际传播的作品和解读都做了充分的研究,所以看到了今天的这份收获,它确实是实至名归。
 
  周德仓:这是一部转型代表作,它的创新在于一般的传统的经典的画面没出现,成功地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民间文化的传承,对受众理解力的充分信任。编导的选材给予受众欣赏的张力。
 
  祝勇:我是藏粉也是藏属,对片子更敏感。应该想到好但是没想到这么好。我觉得这个片子里面树立了藏民族藏文化的正面形象,避免了明信片大集合,而是注重藏民族精神层面的挖掘。如果还有机会,希望在历史渗透上再深入一点。
 
  据悉,《第三极》在CCTV-4的首轮播出结束之后,还将从4月1日起在在CCTV-4晚间22:00点开始重播,CCTV-NEWS也将于4月1日凌晨03:14分(针对欧美时区)开始首播,并于次日重播。随后还将在CCTV-9(纪录频道)等各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