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四川藏区定居牧民的“家事”

2015-08-10 16:42: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徐杨祎


\

  八月的川西高原,阳光明媚,草原上开满了不知名的五彩花朵。中新社发 安源 摄

  八月的川西高原,阳光明媚,草原上开满了不知名的花朵。公路两旁可见成群的牦牛,牛群不远处总会有一顶顶白色帐篷,不时冒出炊烟。

  四川官方于2009年启动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至2012年结束,覆盖阿坝、甘孜等地。仅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就已有4万余户、21万余藏族牧民实现了家家有固定住房、户户有新帐篷。

  一家人的安乐窝

  23岁的藏族青年泽仁洲已经完全适应了定居之后的生活。他家的两层藏式小楼修建于2009年,一共花了10万元人民币。

  “政府补助了4万,无息贷款3万,家里出了点,房子很快就修好了。”泽仁洲家所在的松潘县川主寺镇牧场村,紧邻国道,与九寨沟、黄龙景区相隔不远,时有游客经过。定居后的牧民们看到了商机,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开始搞乡村旅游。泽仁洲家也是其中之一。

  泽仁洲的父亲告诉记者,家里的装修风格是纯藏式的,铺上地板,再把楼上空余的房间收拾出来,“旅游旺季的时候,游客基本没断过”。他说,正因为搞了“牧家乐”,自家的贷款两三年前就已还清。

  对家的变化,泽仁洲和年迈的老阿妈感受最为深刻。在泽仁洲的童年记忆中,除了牦牛和藏獒,他没有其他玩伴。“(印象)最深刻的是,要随时搬迁帐篷,就算奶奶生病了也要跟着我们一起搬。”

  现在,泽仁洲既可以时常与同龄人唱歌、聊天,又可以陪着奶奶看藏语电视,还能通过智能手机随时知晓全球大小事,“我感觉很幸福”,泽仁洲笑了笑,“准备找媳妇了”。

  牦牛的暖棚

  离开红原县瓦切镇,沿着两米多宽的牧道行驶十余公里,就到了东里能周家的冬季暖棚,暖棚前的院子里长满了齐膝高的青草。

  东里能周告诉记者,暖棚是根据统一设计修建的,钢窗通风,屋顶一边用彩钢板搭建以防御冬季气温骤降,另一边用采光板,在冬春两季可采阳光取暖。

  “让‘老弱病残’的牦牛在暖棚里过冬。”“以前冬天特别冷、雪特别大的时候,身体差的牦牛很容易就死了。”他回忆道,有一年冬天他家至少有20多头牦牛没能扛过去,“现在就不一样了,我们冬天有定居房住,病牛也有房子住了”。

  暖棚一侧,是东里能周的“办公”用房。冬天里,他和妻子大多时候就会在这间房子里住着,既能温暖过冬,也能照顾牦牛。而再远处,原来过冬时居住的矮土棚早已荒废多时。

  老牧民的小希望

  见到拉·索科时,他和儿子正在自家的夏季草场里忙碌着。帐篷里摆放着两张折叠床,柜子上摆着政府发放的便携式卫星电视,旁边供奉着一位麦洼寺活佛的照片。帐篷外拴着一匹黑色骏马,停放着一辆摩托车。

  “我身边没有人说定居的政策不好,对我们牧民而言,这大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拉·索科说,修建定居房前,村里乡里的干部来征求意见,大部分人都是赞成的。“剩下的一部分人看到之前修的房子都很不错,大家就都修了定居房。”

  拉·索科说,给牦牛修的暖棚、发的帐篷和“九件套”,都是非常符合牧民实际需求的。“发的帐篷太好了,我都舍不得用。”他告诉记者,政府还给牧民配备了太阳能电池,这样既能在帐篷里看电视,又能使用电动的奶油分离器,“相当方便”。

  在年过花甲的拉·索科看来,定居生活带来的改变,不仅是生产生活条件,更多的是意识的变化,“尤其是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更重视了”。

  拉·索科有两个孙子,小的在读幼儿园,大的马上就要读小学。“希望他们从小都把基础打好,走好每一步,以后考到大山外面的好学校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