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高原“放牧”生态鸡

2015-07-27 11:39:2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志锋


  原标题:高原“放牧”生态鸡
 
  禁牧禁出了新产业
 
  草原上可以放牛放羊,能“放牧”养鸡吗?海晏县的李利什吉就是“吃螃蟹的人”。7月6日,金银滩草原,一群肉鸡在悠闲地吃草捉虫,红黄的羽毛在绿草、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闪亮。
 
  李利什吉在海拔3200多米的高原上养鸡,出于偶然。海晏有3个牧业乡、2个半农半牧乡,共5000多个牧户,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县”。在传统牧区,牛羊是牧民最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放牧也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是,作为青海最美的草原之一,金银滩草原一度由于过度放牧,不堪重负,变得瘦弱。为保护草原生态,2011年,海晏和全省牧区一样推行以草定畜,禁牧减畜。按照禁牧面积,对牧民实行补助。
 
  不少牧民对禁牧不理解,有人还觉得禁牧后草场每亩补助才10元左右不划算。但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给子孙留下青青的草场,牧民们还是规规矩矩把牛羊按比例减下来。
 
  怎样打开这个结呢?一个普通藏族妇女的探索给牧民带来“曙光”。
 
  李利什吉9岁开始放羊,20岁嫁人后才放下羊鞭。2009年底,全家随丈夫搬到邻近海晏的西海镇。丈夫在乡政府上班,她成了“闲人”。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内蒙古有人在草原上“放鸡”,治理虫害。她想:这里的草场禁牧后,能不能也“放鸡”呢?鸡不会破坏草原。
 
  2010年3月,草场返青。李利什吉在青海湖乡达玉日秀村的草原上搭起一个塑料棚,从湟源买回400只鸡苗。没有经验,就把鸡当羊“放”。没几天鸡苗就死光了。她四处借钱,又买回一批鸡苗,九天九夜盯在棚子里,又把在兰州卖鸡饲料的师傅请来“会诊”。很快发现症结:这里地处高原,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太大,“根本不适合养鸡。”
 
  李利什吉原打算动员附近牧民一起养,但看到她的鸡死了一大片,牧民们都摇头不敢干。
 
  倔强的李利什吉不愿放弃,渐渐摸出了一套“土办法”:育雏时要控制食量;鸡舍温度要稳定;空气要对流,时长精确到分钟……在县里支持下,她将6栋牛棚改造成鸡舍。在鸡舍里育雏,大一点就放进草原,天然放养,补喂一点玉米等。
 
  路子慢慢闯开,养殖规模逐步扩大,李利什吉组建了海晏县绿野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起初共5人入股。渐渐看到希望,又有8个牧户以资金入股,年终分红。
 
  牧民冬天还可放羊,两不误双增收
 
  内地鸡苗不适应高原环境,成活率偏低,依旧是卡脖子的难题。来自山东临沂的援青干部、海晏县委副书记郇恒赛,得知养殖场的苦恼后,请来山东的农业专家会诊想办法,最后决定尝试就地孵化、育雏,让鸡苗本地化。
 
  2013年4月,利用山东援建资金,加上州县配套,养殖场建起育雏孵化基地,采用自动化育雏。山东临沂的师傅待了半年,手把手教养殖场的工人操作孵化,直到掌握全部技术。这下好了,鸡苗成活率从过去的50%提高到85%以上。
 
  闯过孵化难关,高原养鸡试验基本成功。合作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鸡蛋、肉鸡供不应求,平均每个鸡蛋卖5元。李利什吉很快还清了一堆欠账。
 
  看到养鸡渐渐红火,附近一些牧民开始动心。
 
  养羊大户东知布过去有几百只羊,实行草畜平衡后,自家草场不够用,每年要花8万元租草场,还要补饲,产羔时还要请工。一年下来,全家人均纯收入明显不如以前。2013年,看到草原上“放鸡”比养羊收入高,他当年试养3000多只,目前收入可观。
 
  如今,合作社带动了周边牧民20多户,昔日牧民放下羊鞭,学着“放牧”生态鸡,户均2000只。以养2000只鸡来算,仅此一项,每年纯收入至少1.7万元。牧民们冬天还可以放羊,两不误,双增收。
 
  有了替代产业,禁牧减畜的阻力相应减小。到2013年,该县累计减畜22万余羊单位,禁牧草场209万亩。经对比测算,在禁牧草场养鸡,鸡粪还田,草长得高过成人膝盖,产草量是禁牧前的三四倍。如今,该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万元大关。
 
  海晏县农牧局副局长仁青说:在草原上试验养殖生态鸡,技术比较稳定,一举多得,是可行的替代性增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