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扎西次仁:藏文信息高速公路的铺路人

2014-12-09 10:42:32   来源:新华网   作者:程云杰 旦增坚参


   从梦想在电脑上打出一个藏文字到为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创造出藏文字体和输入法,再到开发珠穆朗玛系列藏文字体,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扎西次仁用自己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实践着藏文数字化的梦想,也见证了藏文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亮相与奔跑。
 
  30多年来,他不仅参与了藏文编码国家和国际标准的研制,还为微软开发了微软喜马拉雅藏文字体和微软藏文输入法,并牵头研发了珠穆朗玛峰系列藏文字体和藏文输入法,编纂了《藏汉英对照信息技术词典》。
 
  他把自己形容为“藏文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铺路工”,相信“只要把这些基础性的平台工作搭建好,藏文数字化产品就会像汉语和英语那样应运而生。”
 
  作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术研究的牵头人,扎西次仁现在每天的一项工作就是研究各类传统藏文书法,从大量字帖中“抠字”、“调字”,使各种藏文字体得以在计算机中数字化应用。
 
  现在,只要点开微软办公操作系统藏文文档的字体选项,藏文用户就能看到多达10种的藏文字体。明年,扎西次仁和他的团队计划将这个表单扩充至17种藏文字体。
 
  届时,以敦煌文献藏文手写体为蓝本形成的敦煌体以及印章用藏文霍尔伊体都会推出,与此同时,藏文还将实现电脑竖排,满足用户对传统藏文的各种排版的需求。
 
  “处心积虑”创造藏文输入法
 
  1985年,当扎西次仁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IBM才刚开始生产个人电脑,学校用的计算机还只是小型机连着显示器。“看到里面能打出汉字,我当时就梦想藏文也能出现在电脑里,感觉我可以站出来做这个事”,扎西次仁回忆说。
 
  于是,这位来自云南迪庆州的藏族学生就一边在清华上课,一边到中央民族大学加强藏文。与此同时,藏文输入法的设计在中国也迎来了一个“战国时代”。
 
  青海热贡的本巴加是藏文信息技术网的创建人。据他回忆,当时市面上既有班智达藏文软件,又有岗杰藏文软件,又有同元藏文软件,结果是藏文网站的用户和开发者都大为头痛,因为网站上的字体总是出现乱码无法解决。
 
  1995年,西藏大学牵头组织全国主要藏区大学和国内大公司共同开发藏文编码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扎西次仁也参与其中。1997年,精简到只有一页的藏文编码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获得通过,藏文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首个拥有国际标准、获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行证的文字。
 
  “代码的国际国家标准出来了,下一步的行动,我觉得就是和大公司合作,进行藏文输入法的开发,”扎西次仁说。
 
  这一次,他瞄准了微软。获悉微软中国对藏文开发没有话语权,必须与微软总部沟通,他又选择了出国留学。
 
  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求学期间,扎西次仁利用业余时间尽可能参加各类计算机大会,一有机会就去找微软公司的代表表达自己的想法。
 
  “那时候基本是单枪匹马,不断下载字体制作的各种软件资料、使用和开发指南。由于字体软件背后的代码不会公布,所以只能查手册倒推背后的编程,还要琢磨其他字体的制作,然后进行比较研究”,扎西次仁说,“那时候真可以说是处心积虑,当时读书的主要动机也就是想说服微软把这个事情给做了。”
 
  等到2003年,微软终于向他敞开大门,扎西次仁带着自己的设计方案来到了西雅图。“本来以为要讲一上午,结果刚讲了不到10分钟就被认可了。连讨论都省了!”扎西次仁回忆说。
 
  此后四年,扎西次仁为微软做了喜马拉雅字体和微软藏文输入法,当这个字体在微软新的操作系统中推向市场上时,人们看到它的标签是“中国藏文”。
 
  在美国期间,扎西次仁还受邀参加了国际藏学大会,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在藏文数字化上取得的进展,并向大会主席团提议设立藏语信息技术专题小组会议。
 
  “因为国际藏学大会一直都侧重人文学,2000年有人提计算机,大会主席团都觉得比较新奇,后来也批准了我的建议,并形成了新的传统,把藏文数字化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上进行讨论,定期介绍进展和成果,”扎西次仁说。
 
  藏文也可以很潮
 
  如果说创造喜马拉雅字体是藏文在国际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次精彩亮相,由扎西次仁随后牵头制作的珠穆朗玛系列藏文字体和由他牵头编纂的《藏汉英对照信息技术词典》和《信息技术·藏文词汇》(国家标准)就是藏文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奔跑的助推器。
 
  “藏文也可以很潮,很时尚!”这是扎西次仁一直秉持的观点。
 
  喜马拉雅字体采用的是传统的乌金体,但在实际应用中,比如印刷和页面制作,人们更喜欢美术体,并且不同地区的藏族群众也有不同的字体偏好。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扎西次仁和他的团队开始致力于藏文字体的多样化。
 
  做字体首先要找到成规模的字,字源的开发和选择成为重点。开发人员搜集西藏日报社组织的历届藏文书法比赛,请权威的藏文书法家撰写藏文字模,然后再扫描,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出来,进行图像设计,然后再交给书法家去审核,提出修正意见。
 
  “手写体笔画变化多,笔画之间衔接得漂亮,用计算机设计难度很大,每个字体要做1500到2000个常用字,四个工程师至少得高强度的工作三个月,”扎西次仁说。
 
  在他眼里,字体多了意味着藏文电子文献能够更好的与传统文献风格相匹配,也意味着用户有更好的信息化体验,藏文在网络上更具亲和力。
 
  本巴加说,第一次在校园里看到电脑里出现了藏文,不知道有多开心多兴奋,那时候就想设计藏文网站。在实践自己的梦想过程中,他对扎西次仁牵头编纂的《藏汉英对照信息技术词典》赞叹有佳。
 
  “以前在信息技术开发方面,我们没有权威规范词典。《藏汉英对照信息技术词典》是国内外第一本全面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藏文词典,覆盖了包括计算机界面、计算机程序设计、设备技术等信息技术30多个领域的词条,非常有用”,本巴加说。
 
  本巴加不知道的是,为了编撰这本词典,扎西次仁两次推掉了谷歌的工作机会。
 
  “我就是喜欢藏文,这个事想坚持!”扎西次仁这样解释自己婉拒谷歌的理由。
 
  回首这几年藏文信息化的进程,也正像扎西次仁预料的,一切都在“应运而生”。
 
  藏文字体在电脑上的亮相激发了本巴加和他的朋友创办藏文信息技术网。而藏文信息技术网又在为更多藏文网站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琼迈藏族文学网、博语电影字幕网、喳喳电影网、热贡信息网。
 
  除此之外,一批藏语微信公众平台也已诞生。
 
  “羊兄乐园”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益西旦增说:“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要想更快更高效地传播信息,就必须得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藏语也不例外。”
 
  对于扎西次仁来说,除了数字化更多藏文字体,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更多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
 
  “在编码不统一时代做的电子版古籍文献,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因为乱码问题还是会出现,所以我们要用通用藏文字体转换软件把这些数字文献标准化”,扎西次仁说。
 
  “毕竟用藏文的人数少,住的又分散,资源又不集中,如果为了查资料而从青海跑到拉萨,成本太高了。把古籍文献和学术研究论文数字化会促进藏族科研人员的成长,提高他们的研究效率和研究能力,这对藏民族的发展、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大有好处!”扎西次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