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藏北“天路”边牧家人的四个“第一”

2014-11-28 10:01:15   来源:中新网   作者:贡桑拉姆


  “生活在公路旁,心里就很踏实”,今年80岁的次仁卓玛老人坐在百余平米的牧家大院一角晒着太阳说,在这里她已经生活了40余年,并习惯了守望门前青藏公路的生活,“在往来的车辆中,就能看到儿孙们每天忙碌的身影”。
 
  次仁卓玛是西藏那曲地区那曲镇28村村民,1970年,逐草而居的一家人,搬到了青藏公路一旁的现居住点,结束了“帐篷”里的游牧生活。其女婿美巴说,青藏公路这条“天路”让他们拥有了第一座固定居所,第一辆汽车,第一家公司,成为藏北牧区第一户纳税大户。
 
  1950年初,中国在四川省成都市和青海省西宁市,先后启动了通往西藏的川藏、青藏两条公路的修筑工程,于1954年12月25日“两路”同时通车。
 
  在此之前,次仁卓玛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美巴告诉中新社记者,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在没有路的草原上,推着木制三轮车,去卖羊毛、牛羊皮和奶制品,回来时再换回一车的生活所需品和零售货物。“在那时,心里只想着家里的生活、居住条件和父母的生活好一点”。
 
  1984年,美巴的父亲靠着“三轮生意”,攒够了11000元(人民币,下同),同时以家里的牛羊为抵押,在当地邮电部门贷了1万元的款,于是父子俩用这笔“巨款”,买下了第一辆老解放车。“买车花去了1.4万元,剩余的6000元作为本钱开始挣钱还借款”,美巴说。
 
  “想到是全乡第一个万元欠款户,心里确实很担心,如果不能按期还款有可能家里的牲畜就留不住了”,美巴说,在此后的半年里,他与父亲边做生意、跑运输,边打工,到同年12月底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有逾2万元的余款,“总算放下心中的那块石头”。
 
  记者走进这位藏北牧人家时,只见装载机、挖土机、桑塔纳停放在大院里,而工人们忙着焊接、裁石、搬建材,这里在修建占地面积200多平米的牧家旅馆,美巴已经看到了青藏线上的旅游商机。
 
  如今,美巴带着大儿子经营自家商贸公司,其牧民施工合作组织、扶贫沙厂、奶制品加工点的年利润达200多万元。因忙于经营公司,家里只留有80多头牦牛,以作奶制品加工点的材料来源,年创收20余万元。他在城里的两栋房,每年也带给家庭8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
 
  几十年来,美巴一家两代人成为了藏北高原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带领当地牧民给牧家创收600多万元,对贫困家庭的扶贫资金达126万元,免费送他们拖拉机、牲畜、盖房子、助学,如今,其施工队的铁匠、木匠、电工、焊接工、彩绘师等工人的月工资均在5000元左右。
 
  “家庭企业的固定资产已经超过了3000万元”,回想起几十年来的创业历程美巴感言,如果没有家门口的这条路,我们是不可能有今天的生活,是青藏“天路”让藏北牧人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