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为“非遗”传承而编织藏毯的汉族夫妇

2014-10-14 10:57:32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曦


  “十一”期间,“加牙藏毯编织技艺”传承人杨永良所在的青海省湟中县加牙村为庆祝国庆,不断响起鞭炮声。而杨永良夫妇却始终坐在吱吱作响的织毯机前忙碌着。
 
  加牙藏毯曾是加牙村民赖以生活的手艺,厚密的青藏高原“大白毛”、取自食物及植物的天然染料,加上独特的“八字结”编织手法,织出的毯子结实、不褪色,长年脚踩还靓丽如新。
 
  2006年,加牙藏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族农民杨永良成为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人。他高兴地说:“能进入‘非遗’名单,说明党和国家开始重视这项技艺了”。但同时他也有隐忧:“成为国家级‘非遗’,说明这个老手艺正面临失传。”
 
  2013年,由湟中县文化局投资修建的加牙藏毯传习所建成,杨永良和妻子李小玲从原先矮小昏暗的织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厂房。县文化局同时配给了3台纺织设备,一年多的时间里,设备前最常出现的是杨永良夫妇。除杨永良夫妇和表兄还在从事这项古老技艺,其他人都外出打工了。
 
  “一年里,我们前后招了十几个徒弟,但他们都扛不住寂寞和低薪离开了。”李小玲说。手工藏毯虽然市场价格不菲,但制作相当费时,匠人从黎明拂晓做到日落西山,一天也不过挣得80多元钱。
 
  “今年,手工藏毯的订单比较多,要加班加点织完才行。可即使我们夫妻一天到晚头不抬、手不停地干,也只能织一英尺的毯子。”杨永良说。
 
  杨永良的孩子们已经长大,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手艺,而是定居在了城里。提到这些,杨永良只是轻叹了一口气:“织毯太寂寞,不怪他们。”
 
  从13岁到53岁,杨永良织的毯子可以绕村一周。常年的重复性劳动使得他身材佝偻、视力模糊,但他从未想过要放弃。他说:“过去织毯子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为了让这门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在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之前,我还是要拼命地干下去。”
 
  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加牙藏毯,几年来,杨永良带着毯子跑遍了大小展会。他听说北京有个纺织品展交会,兴冲冲地跑去参加,结果发现那只是个服装大市场,扫兴而归。虽然如此,文化程度不高的他相信:“如果有更多人知道藏毯,销售市场再扩大一些,一定会有人愿意学习、从事这项技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永良在修补一块来自外地的破损毯子后,意外地接到了几笔外省订单。尽管需要不分昼夜地加班加点,但杨永良心里高兴:“这项技艺总算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了。”
 
  如今,杨永良夫妇除了打理自家的两亩地外,其余时间都用在织毯和构思图案上。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杨永良努力琢磨新图案。他说:“我是个农民,离不开土地,不指望加牙藏毯为我带来多少财富,只希望有生之年能够让这项技艺传承得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