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怒江岸边的“生命守护者”

——记西藏昌都边坝县沙丁乡卫生院院长洛松江村

2014-09-26 09:20:30   来源:新华网   作者:刘洪明


  行医20年,踏冰卧雪,数千次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踏遍了怒江两岸;扎根基层,为3400多名乡亲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被当地人们亲切地称为“生命守护神”。
 
  他就是西藏昌都地区边坝县沙丁乡卫生院院长洛松江村。沙丁乡所辖的16个自然村中有13个不通路,加上怒江环绕、山高谷深、绝壁小道,缺医少药、无医可请的情况非常普遍。20年救死扶伤,洛松江村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中被“发现”,并于2013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医生”。
 
  20年前,15岁的洛松江村从昌都卫校毕业,稚气未脱的他成为了边坝县尼木乡第一位乡村医生,开始了他的行医巡诊路。
 
  1996年的首次抢救车祸重伤病人,一根缝衣针救活7条命。
 
  一场车祸,让初次行医的洛松江村第一次目睹了生离死别。尼木乡地势山高谷深,路途极为凶险,而当时全乡没有能及时送伤者去医院的车辆,必须当场进行抢救手术。救人迫在眉睫。
 
  “当时尼木乡卫生院条件艰苦,别说没有手术器材,就连一般的医用消毒器械也极为缺乏。”洛松江村说。
 
  洛松江村在无任何手术器具的情况下,硬着头皮,用缝衣物的普通针线经过简单消毒后,为7名伤员做了手术。从当晚的7点一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多,一刻不曾停歇,忘记了恐惧,忘记了饥寒,忘记了疲惫,他也累得瘫倒在地。
 
  一次手术经历让初次行医的洛松江村心情颇为复杂,让他对行医救治工作增强了极大的信心与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由于当时的医疗硬件设施较差、条件不好,以及初次行医、自身医术有限、技术较差等原因,导致手术缝合处还很难看,又让他懊恼不已。他说:“如果我当时有更好的技术,我会做得更好。”
 
  在洛松江村行医的20年里,他出诊走的很多路都是山高谷深的绝壁小道,需要花费大部分时间骑马翻山,甚至需要翻越海拔5300米的大雪上,需要过草地,有些地方只能依靠步行。
 
  有时一次巡诊就需要五六天的路程,他总要自带干粮,饿了,就随便吃些干粮;渴了,就喝泉水甚至雪水。
 
  他依旧保持每个月5次以上的出诊频率,稍微边远的地区,一年至少也要巡诊6至7次,全年200多天行走在各个村庄为病人诊治,为孕妇产检、接生,为孩子接种疫苗。
 
  时间回到两年前的凌晨,沙丁乡东地村。村民罗增玛的第一个孩子即将降生,破水已个多小时,孩子依然没有生下来,母子命悬一线。
 
  已有19年接生经验的洛松江村洛松江村面临着最凶险的一次接生经历。胎儿是对母婴最危险的横胎,紧急剖腹产是最安全的方式。
 
  由于罗增玛的羊水已破,路上的颠簸和羊水污染,随时可能威胁她和孩子的生命。加上罗增玛的家在沙丁乡最偏远的山区,距离最近的县医院也有98公里,开车需要5个小时,还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洛松江村别无选择,只能在四面透风的简陋的仓房里,给罗增玛接生。
 
  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接生,凌晨5点新生婴儿的啼哭冲破黎明前的寂静,这是一个健康的男婴,罗增玛一家梦寐以求7年的孩子终于降临。
 
  20年间,6000多次翻越雪山,数万公里长途跋涉,洛松江村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挑战。400多个健康活泼的孩子伴随着他的足迹降临世间,担当起了延续生命的“守护者”。
 
  20年来,洛松江村的无私付出和对生命敬重,对百姓尽心,对乡亲的不离不弃,感动了所有人。
 
  “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医生,救死扶伤是每个医生的天职,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洛松江村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作为儿子、丈夫、父亲的,洛松江村一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能治病救人是我快乐的事情,由于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我见过不少老百姓因为医治不及时而去世的,很遗憾很揪心。家人也很重要,但是相比而言,病人更需要我。我以后要慢慢偿还欠下家人的‘债’。”他流露出对父母妻儿的愧疚之情。
 
  除了简单的生活支出外,洛松江村把其他的费用几乎都用在为乡亲们治病上,很多巡诊他都免费治疗。
 
  “沙丁乡并不富裕,很多老百姓连看病的钱也掏不起,父母为我倒贴了不少钱,家人也曾抱怨过,但最后都很理解,因为救人是我的天职。”
 
  洛松江村早已把沙丁乡的每名村民视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深厚的感情,让彼此都离不开对方。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洛松江村始终把保障群众生命健康,维护民族团结,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基层老百姓。
 
  “希望有机会能去专业学校或大医院进修,精进医术,情愿一辈子留在乡亲们的身边,为乡亲们看病。”洛松江村道出了心中的梦想。